当前位置: 首页>>职业健康>>工种

某车辆厂氮化工艺的突发液氨泄漏事故

发布时间:2016-04-29来源:易安网 作者:江全忠 点击:167次

  江苏省常州市某车辆厂氮化工艺使用的液氨钢瓶,在使用过程中,钢瓶输出气体阀门接管与连接胶管发生脱落,造成液相气体泄漏。一旦泄漏的液氨气体达到爆炸浓度,遇到明火便会发生剧烈爆炸,后果将不堪设想。
  2010年7月24日,江苏省常州市某车辆厂氮化使用的液氨气体发生泄漏,现场操作人员试图关闭液氨气瓶阀门,但刚接近泄漏区域,就感到眼睛受到强烈刺激,无法呼吸,不能将仍在漏出液氨气体的气瓶阀门关闭,导致液氨继续向外泄漏,情况万分危急。液氨气瓶所处位置是在生产厂房内部,离泄漏点不足10m处,便是热处理加热电炉,连续产生明火。一旦泄漏的液氨气体达到爆炸浓度,遇到明火便会发生剧烈爆炸,后果将不堪设想。这时,操作人员立即将这一情况报告给公司领导,公司领导也试图进入现场关闭阀门,无奈根本无法接近。
  见此情景,公司领导立即拨打总公司消防队电话,并讲明了事态的情况,提出要求携带空气呼吸器进行救援。3min之内,消防队赶到现场,消防队员带上空气呼吸器进入泄漏现场,实施关闭阀门作业。但是,由于消防队员对阀门结构不熟悉而失败。最终公司决定由操作人员佩戴空气呼吸器进入现场将气瓶阀门关闭,从而制止了液氨气体的进一步泄漏,避免了一起重大爆炸事故的发生。

  事故的危险性分析


  液氨气体在危险化学品名录中,被列入高毒物品行列,且属于易燃易爆气体。公司现场使用的D800液氨钢瓶就存放在主厂房西侧,而主厂房内有多处明火作业点,热处理电加热炉和进行堆焊作业的地点均为明火作业点,且热处理电炉在短时间内明火无法熄灭。根据液氨气体的理化特性,一旦在厂房内形成爆炸浓度,就必然会发生爆炸事故,爆炸事故将把整个厂房摧毁,厂房内来不及疏散的人员将受到严重伤害,后果将是灾难性的。

  事故原因分析


  经过现场分析,造成这起事故的直接原因是,连接气瓶控制阀门的胶管未可靠固定、受压后脱落,造成液氨(液相)直接从气瓶漏出。由于漏出的是液相气体,瞬间大量气化,在局部形成高浓度气体积聚,而使人无法接近。
  造成这起事故的间接原因是:使用普通胶管;连接方式不符合安全要求;气瓶放置位置不当,造成取用液氨气体为液相;未装设减压阀。事故发生时正值夏季高温季节,当天使用的气瓶又是刚换的满瓶,后经调查,气瓶存在过量充装情况。二者叠加,气瓶内部压力会显著增高,也是事故发生的诱因。此外,连接胶管人员不熟悉连接技术,也未能可靠固定连接点。

  事故的纠正与预防措施


  事故发生后,公司立即组织人员对相应区域进行了整改,提出了应对措施,具体如下。
  连接气瓶控制阀门使用专用高压软管,采取螺纹连接的方式,使连接可靠。
  按取用气相气体的要求放置气瓶,并妥善固定。这起事故之后,公司对液氨钢瓶的结构进行了研究,发现D800液氨钢瓶的一端有2只阀门,分别与钢瓶内部2根导气管相连接。上部的一根为气相导管,下部的一根为液相导管。在气瓶放置时,必须使2只阀门的连线与地面垂直,并且将取用气体的连接管接在上部阀门上,这样从气瓶供出的气体即为气相气体,而下部阀门为液相气体。如果气瓶位置旋转90°,2只阀门连线与地面呈水平状态时,供出的气体将均为液相气体。
  完善操作规程。在操作规程明确规定,在气瓶气体输出阀门之后,安装液氨专用减压阀,降低气体输出压力。管道连接时应有专人负责,避免不熟悉的人员连接时造成安全事故。将气瓶搬离主厂房,设置气瓶专用间,设置雾化喷淋系统,一旦泄漏可开启水雾喷淋,以吸收氨气。
  完善应急预案,预案充分考虑液氨泄漏发生时的处置方法;配置必要的应急器材;现场操作人员及应急队员掌握应急处置技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应急技能训练。
  与气体供应商签订气体供应技术协议,要求其严格控制充装量,防止气体过量充装。

  从事故中吸取的教训


  气瓶属于易燃易爆的压力容器,其使用管理有严格的规定,各项规定都是为了安全,有的条款是用血的教训的来的,盛装易燃易爆及有毒气体的气瓶更是如此。使用企业应掌握各类气瓶的特点,熟悉气瓶结构。目前用于工业生产过程中的气瓶种类繁多,其结构各不相同,在实际使用中也有不同的安全要求,有些要求在相应的规程中是找不到的,这就要求使用企业不但要熟悉气瓶的外部结构,也要熟悉气瓶的内部结构,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安全措施。
  在本次事故的处置中,体现了应急装备的重要性。如果公司没有正压式空气呼吸器,在处理事故时将无从下手,如果等待外部消防救援,很可能会丧失遏制事故扩大的良机。因此,配置必要的应急装备是必须的。
  最后,还暴露出了应急技能训练的重要性。在发生类似事故时,一旦惊慌失措,不知如何应急,就会造成事故的扩大,酿成更大的灾祸,员工及应急队伍的应急技能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掌握了应急技能,就知道如何应对突发事件,就能正确处置异常情况。



------分隔线----------------------------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