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职业健康>>行业

隐匿式化学物中毒的预防

发布时间:2016-05-19来源:《劳动保护》2010-12期 作者:刘喜房 任宝印 李志敏 点击:100次

  河北安新县曾发生过一起油条烹饪工铅中毒事故。此中毒事故的2名中毒者系从事炸油条职业,因腹痛而住院,另有乏力、头晕、睡眠差、便秘、记忆力减退等临床表现,经两家医院进行多项检查后不能查出病因,治疗无效,因而请求职业病防治专业机构会诊。经进行尿铅化验,结果2人分别为0.48 mg/L和0.56 mg/L(正常值为小于0.08 mg/L)。结合其他化验结果和临床表现诊断为中度铅中毒。经特效驱铅药治疗3天后腹痛得以控制,10天后痊愈出院。
  2人是如何接触到铅的呢?职业病防治专业机构会诊期间,开始经化验,炸油条用的自来水、面粉,以及炸好的油条中并不含铅,在职业、药源、水源、食物污染等方面也未找出可疑因素。几天后将怀疑重点放在了炸油条所用的燃料煤上,原来他们近期使用的燃料是一破产炼铅厂炼炉旁被铅粉污染过的煤,使用了约40天。模拟炸油条现场,油条锅周围铅烟浓度最高达20 mg/m3(国家职业接触限值为0.03m/m3),从而找到了中毒的源头。短时间内导致2人中毒的原因有三:一是中毒者对炼铅厂煤受铅污染情况没有认识,炼铅厂对铅污染的煤的危害也未进行告知;二是煤中污染的铅粉经直接燃烧变成了危害更大、更易吸收的铅烟;三是炸油条火炉没设烟囱,锅支在炉灶之上,炉灶上缘与锅之间有较大缝隙,火焰从铁锅周围向上升腾,铅烟直接污染锅周围操作人员。
  近年来,随着化学物质品种的不断增加与广泛应用,人们接触各种化学品的机会大为增多。人们会在不知不觉中通过职业接触、食品污染、水源污染、空气污染等方式而发生中毒。所以,对病因不清的疾病,基层工矿企业的医生要突破本科疾病的圈子,考虑有无中毒的可能,必要时协调防疫部门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查清中毒原因,以便有针对性地治疗,并正确指导类似中毒事故的预防。

隐匿式中毒事故的诊断


  我国于2002年4月8日发布了GB272-2002《职业性急性隐匿式化学物中毒的诊断规则》,该标准于同年6月1日起实施。
  职业性急性隐匿式化学物中毒,是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短时间内在不觉察的情况下,吸收大剂量职业性化学物所引起的中毒。隐匿式中毒事故的诊断不同于一般临床疾病,需要从临床表现,血、尿等生物样品化验结果中获取中毒物质线索,再根据患者职业史、饮食情况、生活环境、用药情况、人际关系推测中毒原因,通过细致的现场调查确定病因和中毒经过。该职业病的主要诊断规则如下:

  要从病史获得线索


  在调查中毒患者职业史时,即使患者不了解接触毒物情况或发生中毒的条件时,也应警惕;在同一环境中,多人同时或短期内相继发生类似症状,而不能以常见传染病或地方病解释时也应警惕;还有如发病或(和)病情进展情况不符合一般临床疾病规律,在了解中毒者过去是否患有癫痫、银屑病、精神病等曾接受过土方、偏方或非正规医生治疗史;中毒者有无常用锡(铅)壶饮酒史,或嗜好吸毒、吸食溶剂等。

  从临床表现中获得中毒物质线索


  如腹绞痛可见于铅中毒;有机磷中毒患者呼出气中可有蒜的臭味;脱发可见于铊、氯丁二烯中毒;瞳孔缩小可见于有机磷、氨基甲酸酯、安眠药及吗啡类中毒,瞳孔扩大可见于阿托品类、甲醇类中毒,瞳孔两侧大小不等、形态改变等可见于急性中毒性脑病;下肢皮肤痛觉过敏可见于砷、铊中毒;大汗可见于五氯酚钠、二硝基酚、有机磷农药中毒;皮肤黏膜紫褐色可见于高铁血红蛋白血症、樱桃红色可见于一氧化碳中毒;皮肤色素沉着、角化可见于慢性砷中毒;指甲出现1—2 mm宽横纹(mess线)可见于砷、铊中毒等;口腔溃疡、齿龈糜烂可见于汞中毒、口服腐蚀性毒物;四肢疼痛,四肢呈手套袜子型感觉异常、疼痛,脚底触疼觉敏感,可伴运动障碍,常见于损害周围神经的毒物,如砷、铅、铊、有机汞、汽油、正己烷、磷酸三甲苯酯等。

  从实验室检查中得到线索


  根据临床表现初步确定怀疑毒物品种,针对这些毒物在体内的代谢特点,对患者的血、尿进行毒物分析,以了解毒物的品种和吸收量。

  从现场调查获得可能为中毒的线索


  现场调查内容包括:中毒患者的职业史、饮食情况、饮用水源、服药情况、居住环境及周边环境。从职业性中毒、食源性中毒、水源中毒、药物中毒、空气污染中毒等种类中确定中毒类别。

  调查毒物存在状态、进入人体途径


  从现场环境空气中,可疑致病的食物、进食盛器、水源、土方或偏方药物等材料中,测定毒物品种及其含量;根据具体情况,从其他材料、样品中测定可疑毒物品种及其含量。通过调查,获得患者吸收毒物的时间、原因、侵入途径和可能吸收的剂量等。综合分析以上情况,获得明确的病因学资料。

  确立诊断


  确立诊断一是要根据现场调查获得的病因资料,根据中毒物品的毒作用性质,结合接触和发病的时间因素等指标进行综合分析,明确毒物和疾病的关系。二是根据职业史、现场劳动卫生学调查、生物材料监测等明确接触毒物品种、现场条件及侵人人体途径、吸收的估计剂量。三是根据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资料,排除其他原因后明确诊断并判别中毒严重程度。四是在整个诊断过程中,材料必须准确、完整,不准确的材料将导致错误的分析判断。避免依靠孤立的材料,作为诊断的唯一依据。

隐匿式中毒的常见原因


  隐匿式中毒的常见原因主要如下。

  职业因素


  一般职业病危害因素明确,职业中毒也就不属于隐匿式,但在特殊条件下,患者不了解在生产过程中是否接触毒物,又未采取防护措施,致接触者中毒则属于隐匿式中毒。此类中毒多见于化工新材料、新配方的使用。2004年发生在河北省白沟箱包厂的粘合工人的下肢瘫痪疾病,患者一开始表现为头痛、头晕、乏力、食欲差、四肢远端感觉异常,下肢无力、肌肉疼痛、步态不稳,工人不知接触何种毒物。经职业流行病学、毒理及毒物分析,查清了中毒原因,是正己烷中毒。因老板认为不含苯的胶无毒无害,而放松了工人作业场所的通风和防护管理,导致工人在长时间不知不觉中吸入含有正己烷的空气。此职业中毒事故后来针对病因,采取了正确的治疗与防护措施,控制了病情发展。
  此外,接触物质不具有化学毒性,却含有某种杂质,在特殊条件下会起化学反应,产生剧毒物质,致接触者中毒。如运载硅铁矿时因矿石中含磷化钙,遇水或潮湿空气时可因潮解而产生磷化氢气体,有剧毒。负责押运的工人因在密闭条件下吸入高浓度磷化氢而发生急性中毒甚至死亡。1999年河北安新县一土法炼铝户发生中毒,症状为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腹痛、茶水样尿,化验红、白细胞均低于正常值。经调查发现为砷化氢中毒,原因是他家为了防盗,把铝灰放在了卧室,铝灰内含有杂质砷,砷遇潮气产生了剧毒的砷化氢。

  食品污染


  由毒物污染食品所致中毒。常见的有毒物直接污染食物,如将毒物误作调味品、发酵剂,多见于亚硝酸盐、碳酸钡、铅、砷、铊及有机磷农药等。含毒物的容器盛装食物、饮料,如用镀铜、镀锌、镀铬金属容器盛装酸性饮料,两者反应产生金属盐类溶入饮料中。食品污染中毒往往会造成大批人群中毒。

  水源污染


  多见于化工厂有毒废水污染水源。如20世纪50年代在日本发生的“水俣病”,经10多年的调查研究才确认为是有机汞中毒。

  空气污染


  多为无色无臭、无刺激性的气体污染空气而不易引起警觉。如多次发生在破旧汽车内的一氧化碳中毒事故,其原因常是一氧化碳从排气管通过汽车底盘裂隙进入车厢内而导致乘客一氧化碳中毒。
  此外,用中药土方、偏方治疗一些顽固性疾病,如银屑病、精神病,长期服用中药,也有可能导致砷中毒、汞中毒。甚至滥用毒物,如毒鼠强或氟乙酰胺、有机磷、铊化合物等,也可导致中毒发生。

隐匿式中毒的预防措施


  隐匿式中毒的主要预防措施如下:

  加强危险化学品毒物的安全管理


  生产、包装、销售、储存、运输危险化学品毒物的单位,应贯彻执行我国有关危险化学品毒物的法律法规及标准。如供应有毒物品的单位,包装应注明有毒物质的品种,中毒表现,救治方法,预防中毒措施。使用有毒物品的单位应索取相关说明,给使用者宣讲后才能使用。

  规范“三废”的治理


  生产、包装、销售、储存、运输危险化学品毒物的单位,要严格贯彻执行食品安全卫生法律法规及标准,严禁有毒物品进入食堂;要严禁不达标废水、废气的排放;严禁产生有毒废物的单位随意处置废物,或卖给没有防护能力的单位进行加工处理。

  加强职业卫生科普教育培训


  应加强工矿企业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培训,提高基层医务人员对化学物中毒常见原因的认识,避免误诊、遗诊,提高员工对预防化学物中毒的警惕性,自觉做好劳动保护工作。此外,生产、包装、销售、储存、运输危险化学品毒物的单位,要严格贯彻执行安全生产、劳动保护法律法规,不得使用不明化学物质,应加强作业人员的个人防护。



------分隔线----------------------------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