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劳工资讯>>劳工状况

政府力促农村劳力转移 农民艰难向产业工人转型

发布时间:2016-04-10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王晖辉  点击:109次

  工资性收入——农民家庭收入重要来源


  隐藏在“阳光工程”背后的,是近年来农民家庭收入倚重农民外出打工工资的结构性悄然转变。
  广东省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提供了一份广东农民的收入报告:2003年广东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收入1965元,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首要因素。工资收入在农民纯收入中的比重,从上年的43%上升到48.5%,首次超过家庭经营,成为农民纯收入的最大来源。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韩俊撰文透露,近年来工资性收入增长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在80%左右。目前,工资性收入已经占到农民收入的1/3。
  他判断,农民进城务工,已成为当前农民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外出农民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尽管如此,广东以至中国城乡收入的差距仍然是令人不安的。今年初,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过数年跟踪所作出的一份全国性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城乡之间的人均收入比率由1995年的2.8提高到2002年的3.1。
  然而,调查人员认为,这还不能真实地反映出城乡之间实际收入的差距。
  不久前,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办公室根据全国340个观察点的调查数据,对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情况进行了汇总分析。结果显示: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迫切希望政府能够提供信息和维权服务,并希望能采取适当的方式对其进行培训。

  缺乏培训——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变困难重重


  但是,《广东省农村统计年鉴(2003)》以冷冰冰的数据告诉人们一个不太乐观的事实:对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工作这些年来并没有取得明显的进展。
  据《年鉴》统计,2002年广东乡镇劳动力共2784万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农业)的就达到1556万人,占了一半多。在全省农村劳动力当中,初中文化程度的占多数,达52%,另有4成多劳动力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受过专业培训的劳动力也只占9.2%,9成多劳动力未接受任何专业培训。
  在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广东农村劳动力当中,2002年仅有15.3%受过专业培训,这个数字在1995年是25.9%,在2001年下滑到14.0%。而在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面,2000年受过专业培训的比例为15.6%,2001年为16.7%,2002年为17.9%,整体水平没有大的改善。
  这组数字清楚地显示了两个结论:一、广东的农村劳动力当中,受到专业培训的人数极少;二、对出外打工的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工作这几年没有进展。
  缺乏必要的培训,给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带来了困难。
  肇庆市农业局局长刘燕初告诉记者,全市现有高达36万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占了全市农村劳动力人数的21%,且每年还以11%左右的速度增长。这些农村富余劳动力中,约有30%—40%没有外出务工,最主要的原因是自身素质低,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
  记者了解到,山区的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大多是初中或初中以下。据不完全统计,全市171万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含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约占62%,有职业技能专长的仅占15.8%。由于缺乏一技之长。刘燕初说,大多数农村男劳力只能从事建筑业的水泥搬运工、饮食业的杂工等技术难度小的工种,一般月工资只有400多元,且工作条件相对恶劣,不少还是朝不保夕的季节工、临时工,工作缺乏稳定性和保障。
  这位农业局长担心的是,随着社会发展,企业对技能的要求不断提高,肇庆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难度越来越大,就业的空间也越来越小。
  事实上,除了这种担心,人们更担忧的是,城市对农民的准入门槛依然过高,户籍、养老、医疗保障等等制度性安排使农民工转变为城市产业工人的大门只是开了很小的缝隙。这是“培训”无法去除的障碍。
  如果人们把眼光放得更远一些,当大多数农村劳力只能从事建筑业的水泥搬运工、饮食业的杂工等纯体力的工种,而无法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技术要求,人们将会发出这样的疑问:技术工人的缺乏会否减缓中国经济前进的步伐?
  农民艰难转向产业工人,或许在某种程度上,正昭示着中国经济艰难的成长之路。


------分隔线----------------------------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