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劳工资讯>>劳工状况

特别关注:关注农民工留守子女

发布时间:2016-04-10来源:工人日报版次:五 作者:赵翔 点击:94次

  在东西方的教育理论中均视父母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从一个少不更事的幼童成长为公民,独立承担起社会、法律、家庭责任,学校教育固然重要,但从遗传和心理依赖的角度而言,他们的一生何去何从,与其爹娘恐怕有直接关系。
  父母对未成年孩子的法定监护是法律规定父母必须履行的强制性义务,放弃这一义务的违法行为造成的具体法律后果是个体孩子的行为、性格扭曲,宏观而言是未来整体国民素质的下降。
  一个存有缺陷的孩子是家庭的不幸,众多存有缺陷的孩子明朝步入社会也是民族的不幸。
  让我们共同关注农民工留守子女,让孩子与我们民族的未来同步辉煌。

——编辑手记



  “爸爸妈妈,我是多余的吗?如果是,你们可只有我一个孩子啊;如果不是,为什么你们舍得丢下我一人在家,让我一年到头难以感受到父母的温暖?”在江西省于都县黄泥小学一次《给爸爸妈妈的一封信》作文比赛中,一位五年级学生写下了这篇《我是多余的吗?》的作文。
  每年初春,全国有1.3亿农民工进城务工,外出农民工无法照料自己的孩子,把他们留在家乡,人们称其为留守子女。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农民工留守子女适龄学童已达7000万左右,他们与父母分开的平均时间达5年之久。
  江西于都县是个劳务输出大县,全县在外务工人员25万人,其中大部分是已成家的青壮年。每年春节过后,这支浩浩荡荡的打工大军远走他乡,留下一大批留守子女。据于都县教育部门统计,全县在校学生有6万多名留守子女,占就学学生的三分之一。这些留守子女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生理、心理上得不到必要的监护,致使一部分留守子女存在多方面的缺陷和心理障碍。
  在重庆一所学校中,有44%的学生是留守子女,他们当中与父母分别时间最长的达11年之久
  在今年的“两会”上,农民工留守子女问题引起与会代表委员的高度关注。重庆市的一位政协委员在发言中说:“在重庆一所学校中有44%的学生是留守子女,他们当中与父母分别时间最长的达11年之久。孩子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监护,留守子女的安全、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问题日益突出,为长远计应建立留守子女监护体系。”
  3月22日,江西电视台播放了一个有关农民工留守子女的故事:男孩周彬,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他和姐姐生活在远离城市的农村,由于常年缺少亲情,周彬选择了自杀。他在日记本上写道:“我恨自己,恨我的父母,恨周围的一切……”周彬的姐姐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我没有知心朋友,只想和爸爸妈妈在一起,但我得不到任何人的帮助。”
  日前,记者记录下这样一组镜头:
  镜头一:于都县禾丰镇黄泥小学一名父母长年在外打工的二年级学生,由年迈的奶奶照看,孩子每天都要吃肉,如不能满足其要求,孩子便命令奶奶跪下,用棍子在其后背上敲打。
  镜头二:乱石初中一名父母在外打工的学生,因沉迷网吧盗窃邻居几千元钱被送进少年管教所。
  镜头三:河背小学两名寄养在亲戚家的四年级学生,由于厌烦亲戚管教,不愿读书离家二十几天,在警方的帮助下才回到家乡。
  面对一连串农民工留守子女事件,江西省于都县教育部门要求各中小学对在校学生的家庭状况进行调查发现,于都县18万在校学生中,父母出外或有一方出外务工的留守子女有6万多名。由于缺乏父母的监护,这些孩子普遍存在任性、自私、孤僻、冷漠、忧郁多疑、不讲礼貌、合作意识差、上进心差等多方面的性格缺陷和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其中16.6%的孩子“有被遗弃的感觉”;12.3%的孩子有困难、困惑不知向谁倾诉;6.5%的孩子称自己有“痛苦的经历”。
  “留守子女扭曲现象”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赣州市委常委、于都县委书记杨人平在一次干部会议上说:“关爱留守子女,关系到农民工权益的维护,对于加快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2004年8月,于都县委、县政府联合向全县发文,成立于都县留守子女“关爱工程”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的办公室设在县教育局,教育局长、中小学校长、班主任教师成为关爱工程的“第一责任人”。
  一场声势浩大的留守子女“关爱工程”在于都县全面启动实施。
  一所小学99%的留守子女不知道父母的具体工作地址和电话号码,一年到头只有父母回来,他们才能听到爸妈的声音
  于都县禾丰镇黄泥小学开展的《农村小学如何对留守子女实施教育与管理的研究》,近日成为江西省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重点课题。该校校长刘庆祥讲述了这样一件事:“一名学生父母外出打工,爷爷照顾其日常生活,一次因爷爷骂了他,他记恨在心,当爷爷在井边打水时,他把爷爷推到井里,幸亏有人及时救治,爷爷才没送命。”这件事让刘庆祥校长大为震惊。他当即发动全校教师对全校学生进行全面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全校376名学生中,父母外出或父母一方外出务工的留守子女有243人,占学生总数的65%。留守子女中学习成绩较好、品行较端正的只有32人,成绩较差和有不良行为的有99人。
  99%的留守子女不知道父母的具体工作地址和电话号码,一年到头只有父母回来,他们才能听到爸妈的声音,感受到亲人的温暖。
  为此,于都县的中小学校普遍开展了“进学生门、访代养人”活动。通过走访,详细掌握了留守子女的全面资料,为每个留守子女建立了专项档案,详细记载了这些学生的家庭构成、亲属、学习和生活情况以及他们父母的通信地址、电话等。学校开通“亲情热线”,帮助孩子接通父母的电话,让孩子向父母倾诉。
  去年端午节,禾丰镇黄泥小学学生华攸莲从来没有哪个节日像那天这样快乐。这天,老师买来鸡鸭鱼肉,一大早就来到他家包粽子。华攸莲热泪盈眶:“老师,我永远忘不了这个节日。”
  不久前,该校三年级学生华运兰也度过了一个终生难忘的生日。当她像往日一样踏进教室,眼前是鲜花和老师同学们灿烂的笑脸。同学们唱着《生日快乐》歌,把用山花编成的花环戴在她的头上,给她送上一张张亲手做的生日贺卡。当她在老师专程从县城订来的蛋糕上插上蜡烛时,刹那间泪流满面。
  心理学研究发现:留守子女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在生理上与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伸出一双热情手,牵着留守孩子走”。新学期开始后,于都县马安小学学生陈洁开心极了,她与另外8名留守子女组建起了一个新的“家庭”,孤独的她突然间有了这么多兄弟姐妹,更重要的是有了一个“代理妈妈”,可以倾听她心里的烦恼。这项“代理家长制”是于都县“留守子女关爱工程”的另一举措。
  心理学研究发现:留守子女正处于情感、性格的成长期,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在生理上与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只有50%的人心理可自然健康成长,而另50%的人需要情感的沟通才能达到心理健康成长。
  为此,学校在加强与其亲人沟通的基础上,多举措营造“家庭式”的校园文化,组织教师与学生结成对子,在生活上关心帮助留守子女,成为一种最佳的选择。
  五年级学生华小珠的父母外出务工了,她带着弟弟在家孤零零地生活,老师与她姐弟结成了“亲情对子”,经常利用晚上、课余时间来到她家中,与她一起做饭,晚上辅导姐弟俩学习。一次,家里没米了,华小珠的父母又没有及时寄钱回家,老师立即买来25公斤米送到她家中,并送上50元生活费。
  为了延伸学校教育功能,于都县建起了校外“一组一员一中心”机制。各学校打破走读生年级、班级的界限,以村落、屋场为单位,组建校外学习小组,由本校高年级各方面表现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每个小组指定一名指导教师,指导开展每周一次的集体活动,组织本小组成员互相检查作业、开展校外表现评议等活动。此外,该县司法部门还在各中小学校定期开展法制讲座,为学生特别是留守子女****法律服务。“关爱工程”给这些留守子女带来了灿烂的阳光。
  春节一过,于都县新陂乡中?村回垅湾组的外出务工返乡人员主动来到该县新农村建设理事会,纷纷表达自己的心意。丁克辉说:“这点钱代表我们的一点心意,我们外出打工,党和政府、社会各个阶层都齐心协力关心关爱着我们的后代,解除了我们的后顾之忧。我们理应为建设美好家乡出力。”
  在北京经商的罗坳镇罗坳村邝小洋看到自己孩子成绩进步那么快,主动提出出资修好孩子们上学回家的路;在广东办厂的利村乡陈洋生则捐资2万元,****给全县的“托管中心”购置桌椅;在天津当老板的梓山镇河坑村吴观发干脆在老家办了一个****花卉分厂,解决本村80多位村民的就业问题。
  农民工家庭在农村的状况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尤其是农民工留守孩子的教育状况不容乐观
  南昌市洪城大市场经营服装店的一对农民工夫妇对记者说:“我们是从吉安来南昌打工的农民,到南昌已经七年了,小孩丢在农村是我们最大的心病。”
  在南昌至北京的T168次列车上,一对从抚州返京的农民工带着他们的两个孩子,父母是纯粹的家乡土话,两个孩子却学会了满口的京腔,身背着双肩式书包。父亲对我说:“我就是逼着孩子学说北京话,我花再高的代价也要让孩子在北京念书,我们两口子在北京做沙发生意,从打工到自己开店,经营了十年,钱也赚到了,我们把孩子从家乡接进了北京,我们最大的希望是让第二代成为城里人。”
  让“第二代成为城里人”是不少进城农民工的心愿,但又有多少人能够跳过高不可攀的门槛?不可否认,农民工改变第二代命运的想法,或许是他们忍辱负重的初衷。关爱留守子女就是关注农民工,关注农民工就是关注未来。
  最近有报道称,安徽省肥西县也启动了一项旨在让外出农民工父母少一份牵挂的关爱留守子女工程,力求通过“假期学校”、“代管家长”等多种措施,让留守子女学会生活、学会自强,培养其独立生活的能力。
  另外,还有一则来自北京的报道,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农民工子女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北京市即将出台政策,将打工子弟学校纳入规范管理,享受公办待遇。据统计,北京市朝阳区流动人口中应接受教育的适龄学童近8万人,约占全区适龄学童总数的三分之一,该区现有打工子弟学校101所,但除已批准的育英学校和明园学校外,其余的都未得到合法办学批复。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不少农民工曾经携儿带女出外打工,原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像城里孩子一样接受良好的教育,但现实并非如此,户籍的限制,高额的借读费,繁杂的入学手续,使得大批的农民工寒心地将子女从打工地送返农村,成为留守子女,北京市朝阳区的做法,无疑让农民工们看到了一个解决留守子女的希望。
  两会期间,不少政协委员建议改善农民工留守子女的教育状况。农民工在城市的生存状况已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但农民工家庭在农村的状况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尤其是农民工留守孩子的教育状况不容乐观。
  主要表现在:隔代监护,祖父母因自身文化程度低,无法承担家庭教育职能;留守子女亲情缺失和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导致心理问题明显高于其他同龄人;一些务工人员较多的地方,留守子女的学习愿望下降,只等初中义务教育一完成就出去打工,加入浩浩荡荡的农民工行列,而他们的孩子也将面临同样的境地。为此委员们建议,在留守孩子集中的学校,在思想教育中更多地加入心理保健内容,并有针对性地加强理想教育,同时,政府应该为子女随父母进城接受教育****更多的政策支持。

短评:亲情与教育的缺失最可怕过河卒


  有人说,农民工是行走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特殊群体。因农民工的出现而衍生的农民工留守子女问题也不可避免地成为了社会新问题。
  农民工留守子女的教育、安全、心理等问题随着农民工队伍的壮大而日益凸显。主要表现在:隔代监护,祖父母因自身文化程度低,无法承担家庭教育职能;父母双双外出,亲情缺失和情感需求不满足,导致心理问题明显高于其他同龄人;目睹城乡差别,孩子们有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高的愿望,但直接可行的“进城”方式只是务工。
  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的。农民工留守子女首先表现为心理关怀的缺失。由于经济原因,农民工回家次数很少,长时间分离和缺少亲情联系,使农民工子女无法得到父母的教育和关心。这些孩子因缺乏父母的关爱和培养,往往容易患上种种心理病症,如性格孤僻、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等。
  留守子女的教育问题也令人堪忧。由于家长长期外出,孩子的学习无人管,致使大部分留守孩子学习成绩平平,少数孩子有厌学、逃学的现象。而且由于城乡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农村教育的质量很难得到保证,城乡差异继续延续在农民工的留守孩子上。最新数据显示,我国重点大学中,来自农村的学生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少。而缺少必要的教育和关爱,将使大部分留守子女不得不走父辈的老路———没有知识和技能,依靠简单体力劳动而谋生。
  所以说,亲情与教育的缺失最可怕。
  当前党和政府正在努力提高农村社会福利水平,应该把这些留守子女的情感与教育缺失也考虑进去,多给他们一些情感补偿。从长远来看,建设和谐社会,也包括对心理健康的关注与支持。

链接:农民工子女因受歧视而自悲


  中国流动儿童状况抽样调查显示,有近四分之一的农民工子女认为受歧视而感到自卑。
  国家统计局有关资料显示,中国目前有超过1亿的农民在城市打工,这个数字每年还要新增3000万左右,随同父母进入城市的儿童约有近2000万成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刚刚结束的中国流动儿童状况抽样调查显示,有近四分之一的流动儿童因认为受歧视而自卑,认为城里人看不起他们,一些农民工子女已经出现了一些心理问题。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大量农民工子女随父母流入城市,南京市建邺区教育局副局长潘谷平介绍说,大部分的农民工子女有很强的自卑心理,他们性格大多内向,不容易与同学和老师沟通。由于农民工子女介入城市和农村这两个群体之间,他们无法短时间内适应城里的生活,也不愿意再回农村;孩子因为父母的流动性大频繁转学,使一些农民工子女错过了最佳受教育的时期。所以,他们最后形成的价值观念即人格核心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这些孩子可能会成为未来社会的特殊群体,这个问题应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
  心理学专家、南京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生导师傅宏教授指出,农民工子女已感觉到了城市孩子与自己的差别,这种差别在城市壁垒面前难以逾越,内心世界对社会差别感受到的强烈不平等,将加深他们的被歧视感、对立感和自卑感,如果不对他们进行真正有效的教育,不帮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康的心理,他们很可能会产生对整个社会的对抗情绪,导致他们不自信、不敢与人交往,容易出现问题行为。


------分隔线----------------------------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