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劳工资讯>>历史资料

保证生产安全 防治职业病 新中国劳动卫生工作成就辉煌

发布时间:2016-05-03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安之康信息咨询中心 点击:249次

来源:《人民日报》 1959年9月18日



  全国劳动卫生和职业病学术会议号召劳动卫生工作者和防治职业病研究工作者,要鼓足更大干劲,克服右倾情绪,巩固提高已有的成就,使卫生工作跟上生产大跃进的需要。

  本报讯  卫生部和中华医学会最近在旅大市召开了全国劳动卫生和职业病学术会议。会议检阅了十年来我国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和科学研究工作的成就;讨论明确了今后劳动卫生、职业病科学研究和防治工作的方向和方法;在广泛交流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草拟了有关防暑降温、防尘和防治职业中毒等十个方案。

  会议提供的情况表明:新中国建国十年来,在党的领导下,经过广大职工群众、医务工作者和许多专家的努力,我国劳动卫生工作获得了飞跃发展,旧社会遗留的不安全不卫生的劳动条件,已经根本改变。防暑降温方面,由于积极执行了国家对“室内工作地点的温度经常高于三十五度的时候,应该采取降温措施”的规定,在纺织、机械制造、大中型钢铁冶炼和玻璃、搪瓷等行业中,都积累了一套比较有效的办法。例如,纺织业各厂分别采用了低温送风、蒸发冷却送风、屋顶喷水、搭凉棚、马达风道以及隔热排气罩等措施,夏季车间温度普遍降低了二到四度,有些厂甚至降低了五、六度(摄氏);防止矽尘方面,国家要求厂矿企业的车间或工作地点的矽尘浓度,每立方米应该降低到二毫克。为了达到国家要求的标准,全国有关厂矿开展群众性防尘技术革新运动,组织了防止矽尘的大协作,许多科学工作人员深入矿井,总结群众经验结合现场条件,制定了湿式作业,加强通风、密闭、吸尘、清扫、个人防护、定期健康检查等综合性措施,收到了很大效果。特别是冶金系统,矿山作业场所空气中的游离二氧化矽已经基本上达到国家规定的浓度标准。在煤矿系统中,多数矿的矽尘也达到了国家规定的浓度标准。几年来,各地厂矿企业中的矽尘患病率有显著下降。在防治比较复杂的职业中毒方面,也作了许多情况调查和防治研究工作。对危害职工健康较大较普遍的铅、汞、苯中毒,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在印刷业中,由于采取了密闭、通风、排气和加强工人个人卫生,建立清洁卫生制度等一系列措施,铅尘浓度在大部分作业场所达到了卫生标准。

  这次会议,收到了四百多篇有关劳动卫生和职业病等的学术性论文,其中许多论文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和实际意义,引起了与会者的兴趣。大家认为,它是几年来我国广大职工群众和科学研究工作者辛勤劳动的结晶。会议根据百家争鸣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对提到大会上的学术论文和若干实际问题,展开了广泛、深入的讨论。在这个基础上,草拟了降温、防尘和防治职业中毒等方案。这些方案遵照预防为主、预防和治疗相结合的方针,从预防到治疗都提供了系统而具体的措施,是一部广泛开展劳动卫生和学术研究活动的宝贵资料。这些方案将供各地参考,通过再实践,不断补充和完善。

  会议分析了全国工农业生产不断跃进的形势,号召劳动卫生工作者,克服右倾情绪,鼓足更大干劲,使自己的工作跟上生产迅速发展的需要。会议确定今后的具体任务是:继续总结推广广大群众和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巩固提高已经取得的成就。防尘防暑工作,要根据不同地区和条件,创造更多的办法,既要研究技术改进,也要研究组织措施。职业中毒的防治要把工农业生产中危害最大、最普遍的列为首位,要求尽快控制急性中毒,预防慢性中毒,有条件的厂矿企业,应当积极采取防毒措施,使工作场所有毒气体的浓度,合乎卫生要求。代表们热烈讨论了劳动卫生及职业病的科学研究工作。认为研究工作必须在党的领导下,为国民经济建设、为工人健康服务,贯彻执行预防为主的方针。在研究项目的安排上,要实行重点和一般相结合,目前实际问题和长远理论问题相结合。会议提出了一批具体研究项目,为了统筹安排全国研究力量,实行分工协作,消除课题重复和遗漏现象,决定以医学科学院和职业研究所为核心,由有关方面组成委员会,负责协调研究题目、计划落实、督促指导研究工作,组织学术交流和情报交流。为了让劳动卫生及职业病防治研究工作很好开展起来,会议强调在党的领导下,实行科学技术和群众运动相结合,按照统筹安排、配合协作的原则,调动起中、西医及工、农业生产部门的有关力量,洋土并举,解决当前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和影响深远的理论问题。会议举出了大量事例,证明广大职工群众、厂矿的安全工程技术人员、基层医疗机构的卫生人员等,都有防暑降温、防尘、防治职业中毒的丰富经验,有待科学卫生工作者去发现、总结和提高,并加以推广。

  会议举行了十天,从8月12日开幕到22日闭幕。国务院第二办公室副主任张稼夫在会上讲了话。卫生部副部长钱信忠作了大会总结发言。

  参加这次会议的代表,共二百五十七人。包括有全国主要省市的卫生厅、局长,著名的专家、教授和中、西医师以及卫生工程人员。(附图片)

  重庆医务人员深入工厂车间,一面治疗,一面积极进行研究工作。图为医生张丛英(女)和臧则尧在平炉前测定辐射热的情况    新华社记者  刘诗临摄

  首都医务界组织了一支医疗队伍到包钢工地服务。图为医师蔡振通(中)和护士钟绮(左)等为高炉工人治疗外伤


      新华社记者  陆轲摄
------分隔线----------------------------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