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劳工资讯>>历史资料

福建省职业卫生学科发展报告

发布时间:2016-04-29来源:《海峡科学》2009年1期 作者:安之康信息咨询中心 点击:242次
 
  [摘要] 职业病是严重威胁劳动者健康的疾病。报告回顾了我国及福建省职业卫生发展的历史,总结了福建省职业病防治所取得的成绩,剖析了福建省职业病防治和职业卫生学科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及机遇,提出了福建省职业卫生学科发展的方向和建议。
  [关键词] 职业卫生 学科发展 报告

  职业病的防治关系到整个社会中最具创造力的广大劳动者的健康保护,职业卫生学科的发展是做好职业病防治的基础。我省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相当部分企业职业病危害严重,传统的职业病危害尚未控制,新的职业病危害又不断产生,职业病危害形势还很严峻,严重影响着劳动者的健康,影响着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经济的发展。本课题对我省职业卫生学科发展历史进行回顾、针对目前职业卫生学科发展,分析我省职业卫生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结合国家职业病防治的策略和我省的特点,提出我省职业病防治工作和学科发展的建议。

  1 福建省职业卫生学科发展简史


  1.1 职业卫生学科发展历程
  职业卫生是预防医学的一个分支,其主要任务是识别、评价、预测和控制不良劳动条件对职业人群的健康影响。半个多世纪来,我省职业卫生学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保障劳动者的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1]。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我省按照“革、水、密、风、护、管、教、查”八字综合防尘措施,以防治尘肺病为主,做好工业卫生工作。上世纪80年代,我省乡镇企业蓬勃发展,我省又将制鞋业中的“三苯”职业病危害做为重点进行整治,现在我省的鞋业都采用了无苯胶,消除了苯的危害。进入21世纪后,我省针对中小企业众多的特点,制订了有针对性的职业病防治策略,研究职业卫生的管理措施和技术手段,开展职业卫生工作。这些不同时期的职业病防治工作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效地保护了我省职业人群的健康。
  1.2 职业卫生机构建设
  我省省级职业防治专业机构的历史可追溯到1959年1月,当时创建了“福建省卫生研究所”,1973年筹建“福建省职业病防治院”,随后,各地市也都加强了职业卫生建设,三明、南平、龙岩和福州四地市也于上世纪70年代末成立了职业病防治院,专门负责辖区内的职业病防治工作,使职业卫生的力量得到了加强[2]。1980年我省在“福建省职业病防治院” 的基础上成立了“福建省劳动卫生职业病研究所”,1986年增挂“福建省放射卫生防护所”的牌子。为了适应我省职业卫生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开展我省职业病防治工作,根据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改革的总体思路和安排,2003年7月在原福建省劳动卫生职业病研究所的基础上成立了“福建省职业病与化学中毒预防控制中心”,并对其职能进行了调整,保留福建省职业病防治院的牌子,负责全省的职业病防治工作,主要承担组织实施国家和省级职业病、放射危害因素预防控制规划及工作方案;开展辖区内主要职业病、放射危害因素预防策略与控制措施的研究、实施、监督和评价;指导职业危害、核污染、职业中毒和放射事故的处置,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物质储备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为化学中毒、核辐射受照人员和职业病患者提供医疗救治;开展职业健康检查及职业病诊断和鉴定工作;进行化学品毒性检测与鉴定、放射卫生防护检测与评价。我省目前已初步建成了由省、设区市和县(区)组成的三级职业病防治和监督网络,从事职业病预防控制的专业技术队伍达到946人。
  1.3 加强职业卫生学科建设,提升我省职业卫生的学术水平
  经广泛协商和征求意见, 1988年7月29日在福州召开中华预防医学会福建分会劳动卫生职业病专科学会第一次代表大会,成立了中华预防医学会福建分会劳动卫生职业病专科学会。各地推选参加会议的代表包括省地市职防院、防疫站、医学院校、厂矿职工医院的劳动卫生、放射卫生、职业病防治专业人员、教学人员与临床医师共66名。会议选举产生了专科学会第一届委员会共30名。1994年9月,第二届劳动卫生职业病专科学会在福州召开会议,根据有关规定,专科学会更名为“福建省预防医学会劳动卫生职业病专业委员会”。2006年7月,第三次劳动卫生职业病专业委员会的会员代表大会在福州召开,选举产生了第三届劳动卫生职业病专业委员会,由33名委员组成。

  2 福建省职业卫生学科发展现状


  2.1 尘肺病防治

  1987年11月~1990年3月,全省开展了尘肺流行病学调查。调查县及县以上有粉尘作业厂矿1260家,接尘工人116661人。全省累计发现尘肺病5149例,累计患病率4.23%,已死亡897例,病死率17.42%。还有观察对象4540人。除云母尘肺、铝尘肺外,其它10种尘肺我省均有发现,以矽肺最多,占77.2%。其次为煤工尘肺,占14.2%。现患尘肺合并肺结核为16.4%。尘肺地区发布以南平、龙岩、三明三地市最多。工业系统发布以煤炭、水电最多。工种以凿岩工、煤炭主掘进工、纯掘进工、主采煤工、纯采煤工发病人数最多。随着防尘措施的加强和完善,尘肺的发病工龄、发病年龄、死亡年龄均明显延长。本次调查摸清了我省尘肺患病现状及其分布规律,评价与验证了30年防尘措施的效果,预测了尘肺病的发展趋势,为采取防治措施,加强防尘卫生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调查成果获卫生部科技进步奖。
  2003年6月,仙游县发生外来农民工患尘肺病的职业病危害事件,国务院联合调查组于2003年6月23日~28日对事件进行调查处理,按《职业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关闭非法石英粉加工作坊。“东湖矽肺”事件发生后,东湖村的经济受到严重打击,由于村集体经济和2/3的村民主要收入依靠石英粉的开采、运输和加工,因此,非法加工作坊的关闭直接影响到村民的就业、生活和当地经济的发展。若开展技术改造,不仅可以消化该村现存的43万吨的石英矿产资源,还可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省职业病与化学中毒预防控制中心组织职业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提供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指导开展石英粉加工的技术改造。帮助东湖村村委、企业业主加强管理,健全规章制度,逐步设置职业卫生管理机构,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职业卫生专业人员,建立健全了职业病防治责任制、作业场所危害控制管理制度、劳动者健康监护制度、有毒有害作业操作管理制度等职业病防治制度。在技改和采取上述一系列措施后,东湖石英加工业走上了规范化、规模化的道路,各项职业卫生制度得到了较好的落实,工人的健康权益得到较好的保障,实现了经济发展与职业病防治的“双赢”。2005年5月,由卫生部、国家安监总局、全国总工会在我省莆田市召开全国职业病防治工作现场会,肯定了东湖村开展石英粉尘职业病危害治理的做法和经验,并向全国推广[3]。

  2.2 职业中毒防治

  我省于1979年4月~1981年4月在全省9个地(市)65个县(市)1778个国营、集体所有制厂矿企业开展了铅、苯、汞、三硝基甲苯、有机磷农药五种毒物的职业病危害普查,共筛查了21160名工人;全省共查出五种毒物职业中毒病人273人(其中铅中毒194人,苯中毒22人,汞中毒11人,有机磷中毒43人,三硝基甲苯中毒3人),既往中毒未愈者4人,检出率1.3%,中毒患病率1.2%,铅汞吸收或苯中毒观察对象1510人,占7.1%;测定有毒作业点2711个,合格1531个,作业点合格率56.47%。本次普查基本查清了我省毒物危害状况,明确了方向,为制定防治规划、开展科研提供了依据。普查中贯彻“边查、边防、边治”原则,促进了全省职业病防治工作。本项调查意义重大,成效显著,获省政府1982年科技成果四等奖、卫生部1983年甲级科技成果奖。

  1984年晋江市陈埭镇发生震惊中外的慢性苯中毒79人,死亡 3人的事件。该镇制鞋企业达1500多家,由于企业早期资金缺乏、生产工艺落后、劳动条件差等因素,中毒事件屡有发生。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开展职业卫生防护技术研究,督促企业安装了通风排毒设施,控制污染源。大力推行使用无苯胶。作业环境劳动条件得到了基本改善,作业点空气中苯浓度超标率从96.8%下降到35.9%,甲苯超标率从63.1%下降到39.7%。职业危害作业岗位工人实施健康监护,对检出的不适合从事苯作业工人调换了工种。开展职业卫生宣传教育,普及苯中毒防治知识。采取了一系列防治措施,发病率显著下降,取得明显成效,为我省制鞋业的管理与治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福建省制鞋业“三苯”废气整治方案》,1997~2000年在省内规模较大的30家制鞋或鞋用胶水生产企业的90份胶水和有机溶剂样品进行了成分定性分析和急性毒性鉴定,为防治苯危害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开展作业场所的卫生监测,对接触“三苯”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劳动者进行职业监护,及时发现治疗苯中毒患者,减轻了危害,保护了劳动者的健康。
  2002年7月~12月,开展福建省有毒有害化学品生产、销售和使用专项整治。在本次专项整治中,全省共现场督查2028家企业,其中已有690家企业进行了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职业危害因素实际监测6112点,监测率达69.9%,合格率为72.6%;职业健康检查33999人;有957名企业负责人、37636名劳动者参加了职业卫生培训。
  2007年7月,我省福鼎市发生合成革生产企业二甲基甲酰胺中毒事件。调查组组织对有二甲基甲酰胺职业危害因素的11家企业中的10家进行作业场所检测,对其重点生产线或岗位的289名工人进行职业健康筛查和职业流行病学调查。针对合成皮革业的二甲基甲酰胺职业危害问题,组织开展了职业病危害评价,根据评价的结果,提出了整改建议,指导企业落实职业病防治措施。

  2.3 噪声、振动防治

  1980年5月~1981年3月,在福州、三明、南平、厦门等地的纺织、钢铁、机械、轻工、化工、电子、建材建工、造纸等八个行业开展噪声危害的调查,共监测121个厂矿企业2255个噪声作业点,噪声强度超过85dB(A)的有1166点,占51.71%;主要噪声源的频谱大多为高、中频段。若以90dB(A)为准,则有693点(即30.73%)超标。噪声危害以矿山、建材、造纸行业为重。调查体检噪声作业工人7539人,噪声作业组的高频听力损失与语言听力损失发生率分别为65.58%、36.98%。作业组噪声聋发病率为16.95%,对照组为3.33%,经统计学检验,两组有显著性差别。工业噪声调查研究结果为国家制定职业性噪声聋诊断标准提供了科学依据,并为噪声治理与听力保护措施提出了具体建议。本项调研获得省政府1982年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2年1~3月,对三明、永安15个林区伐木场的358名链锯手及对照组129人进行了调查与对照研究,测试了链锯的振动参数,对作业工人进行了全面体检及白指诱发试验、甲皱微循环、骨关节X线拍片等特殊检查,检出48名手臂振动病患者,其中1期37人,2期11人;发现链锯组白指发作、手凉、麻、僵、颤、指甲凹陷、忤状指、指关节肿胀变形等症候显著高于对照组,白指发生率达17.0%,发病工龄平均为7.63±3.68年。证实了亚热带林区链锯作业对手臂的职业危害,为国家制定手臂振动病诊断标准及防护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研究成果获得1983年省医药卫生科技成果二等奖、省政府1983年科技成果四等奖。

  2.4 乡镇企业职业卫生服务

  开展乡镇企业职业病危害调查及职业卫生服务试点研究。随着乡镇企业的兴起与发展,乡镇企业的职业病危害也日益突出。1984~1986年,我省开展了乡镇企业劳动卫生调查。全省共抽查1468个乡镇企业,体检粉尘作业工人1392人,检出尘肺病人124人,可疑尘肺50人,尘肺检出率8.91%,体检铅作业工人41人,苯作业工人5650人,铬作业工人9人,发现苯中毒117人,其中死亡3人,观察对象215人,苯中毒检出率2.07%。从调查结果看,乡镇企业的职业危害主要集中在鞋革业与小煤窑,其次是石料加工、石英粉生产等。在调查基础上,我省开展了乡镇企业职业卫生服务试点与控制对策的研究。1988年7月~1990年6月,首先在福州郊区洪山乡试点,而后将福州郊区、莆田县、晋江市、长乐市、柘荣县列为省级试点县。1988年实施乡镇企业管理办法后,我省扩大试点范围,在沿海与内地、富裕与贫困地区分别选择10个县进行了乡镇企业职业卫生工作试点,并在试点的基础上推广福州郊区、宁化等试点县的经验。努力探索、总结乡镇企业职业卫生管理模式、评价指标、尘毒治理措施、劳动者健康监护、行政执法等系列经验,组织交流推广,以减少与控制乡镇企业的职业病危害。1990年《乡镇工业职业卫生服务试点》获WHO职业卫生合作中心(上海)优良奖,《乡镇工业职业卫生服务对策试点》1996年获省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

  2.5 职业病临床

  在急慢性中毒的治疗上积累丰富临床经验。正己烷中毒临床表现为中毒性的周围神经炎,病情严重。我省成功治愈数家鞋厂100多名正己烷中毒患者,其中1/3人的下肢肌力为0级,肌肉萎缩。在苯中毒、砷中毒、汽油中毒、硫化氢中毒,三氯乙烯中毒、二甲基甲酰胺中毒、氢氟酸中毒、氟化氢中毒、二氯甲烷中毒、二硫化碳中毒、放射性损伤、汞中毒、铅中毒等方面,能实施有效的治疗。承担尘肺患者的治疗、保健、诊断。为尘肺患者制定抗纤维化、提高抵抗力、减少并发症等治疗措施,为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和减少病痛尽力。采用抗矽-14治疗矽肺,其研究成果 1978年获上海市科委三等奖。还有“磷酸喹哌对猴实验性矽肺的治疗研究”1984年获国家科技发明三等奖,“汉防甲己素对猴实验性矽肺的疗效和毒性的研究”获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二等奖。

  2.6 放射卫生

  开展了福建省海域环境放射性水平调查,福州地区居民总膳食放射性水平调查以及福建省环境电离辐射水平调查研究,弄清了福建省环境中放射性水平与分布,绘制了四幅福建省环境辐射水平分布图,发现我省有1.2万km2区域属于高天然放射性地区,居住有300万人。开展用静电径迹法对全国6个省市(上海、长春、呼和浩特、贵阳、武汉和福州)进行室内外氡浓度测定,成果获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二等奖。1988年起根据中央的要求,对国内外核试验,坚持不间断地监测工作。保证了我国核试验安全进行,历年资料完整。当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事故时,测出8种放射性核素污染,为国家及我省政府提供决策的资料依据。成果获省卫生厅科技成果二等奖。

  2.7 学科人才建设

  福建省职业病防治院于1984年9月~1995年7月年期间,挂靠福建省卫校举办公共卫生医士班(中专),连续招收三届学生,每届招收50名。高中毕业生入学学制为三年,初中毕业生入学学制为四年,共培养了150多名公共卫生专业人员,目前已成为全省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的业务技术骨干。进入新世纪,为了推进学科人才培养,中心与各高校联合培养了4名硕士、1名博士,已有4名被评为福建省职业卫生学科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名被评委“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省级人选, 1名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委员会委员,且多批次选送人才前往国外高校进行高级访问和研修。为加快推进学科人才的建设,制定了各种人才培养计划和激励制度,极大地推动了我省职业卫生学科的建设。

  2.8 学科学术交流

  开展各种不同类型的学术活动,从1994~2002年,每隔1~2年,均召开一次全省性的学术交流会。1990年10月,专科学会在福州召开了第一届第二次学术交流会,以放射卫生为主题,会议邀请到日本名古屋大学池边幸正教授和饭田孝夫副教授以及来自上海、内蒙古等16个省市代表,共60多名专业人员参加学术交流。2007年11月,在厦门召开省科协第七届学术年会卫星会议暨福建省预防医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主题为“防治职业病、构建和谐海西”。来自全省设区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高校等150多位代表参加了年会。会议收到学术论文60多篇,内容涉及实验研究、调查研究、卫生监测与监督、职业健康监护、卫生管理及防治经验等方面,并编辑成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李涛所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苏旭所长和台北荣民总医院葛谨医师分别做了《我国职业卫生标准研究现状》、《我国放射卫生防护与核事故医学应急形势与挑战》、《回顾毒药物咨询中心二十周年》的专题学术报告。《职业医学》、《职业医学译丛》是华南区域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中心主办的刊物,我省作为协办单位,也积极组稿并参加编辑部的编委工作,协助审稿。
  开展了与台湾学者的交流互访活动。为促进海峡两岸同行的专业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争取双赢、共同进步,从1999年4月~2002年底每年两岸都派出学者互访,进行学术交流,参访学习。在此期间我们前后共派出3批27名职业卫生专业人员出访台湾,接待台湾学者4批26名来我省访问学术交流。1989~2005年期间共有30人次赴日本等国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与考察活动;日本名古屋大学先后有5批次16人次专家学者应邀来闽访问并进行学术交流。

  3 福建省职业卫生学科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3.1 职业病防治工作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十分密切

  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我省经济迎来一个大发展时期。伴随经济高速的发展,职业病危害的因素也相应增多,职业病危害风险也在不断的增加。据职业病报告的统计,在2000~2007年期间,我省的职业病发病趋势有所减缓,但总体还是呈现一个上升的趋势。尘肺是我省的重点和多发职业病,占职业病发病总数的76%,近8年时间里,尘肺病人现患人数增加了1倍;慢性职业中毒占职业病发病总数的22%;急性职业病中毒占职业病发病总数的1%,但它的死亡率很高。传统的粉尘、硫化氢、有机磷农药、一氧化碳、铅、汞、有机溶剂(如苯、正乙烷)等仍为我省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职业病具有隐匿性、迟发性特点。除了急性职业中毒外,绝大部分职业病都为慢性职业病,其发病往往要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后一个时期才显现,容易被人们忽视。如尘肺病和职业肿瘤的潜伏期为数年甚至数十年,一旦发病往往难以治疗,病死率高。职业病可防难治,根本上要从职业病危害源头上控制进行预防。职业卫生工作怎样从长期以来实行单一的监测—监护—评价工作模式转变为监测监护—风险评估—危害控制工作模式;面对这轮新的经济发展期,如何来评估和降低职业病危害风险,克服经济发展—职业病危害严重—劳动力健康损害的不良循环怪圈,促进经济、社会和劳动力职业健康权益保障的和谐发展,是职业卫生学科要重新审视和研究的问题。

  3.2 中小企业职业卫生问题是职业病防治的关键

  根据省经贸委的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6月底,我省中小工业企业数为51821户,占全社会工业企业数的99.8%;从业人员488.40万人,占全部工业从业人员数的92.8%。2007年,我省中小企业实现增加值3540.84亿元,对全部工业增长贡献率达97.1%,对全省GDP的贡献率达42.7%。目前,全省已初步形成以中小工业企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超过60个,主要分布在电子、机械、石化、建材、纺织、轻工、食品等行业,在农村还存在大量个体工商户和家庭作坊,这说明中小企业是我省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就业、保持社会稳定的基本力量。虽然中小企业受到规模、资金、技术和人员素质的影响,存在比较多的职业病危害,尤其是农村个体工商户和家庭作坊的问题更为突出,但这类企业是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的产物,是推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因此,对这类企业职业病危害的问题不能简单采取关闭手段来解决,要积极探索中小企业职业病危害控制的技术、措施和产业职业卫生政策并加以引导、规范和扶持。

  3.3 基本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基础比较薄弱

  职业病防治工作有很强的技术性,包括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定期检测评价,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职业病的诊断鉴定、治疗、康复以及适用的职业卫生防护技术等。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家庭作坊的职业卫生技术基础薄弱或者缺乏,而他们大都分布在农村或城乡结合部,较难得到职业卫生技术的支持。2000~2007年,全省每年报告职业健康体检的人数只有10万人左右,占卫生部门掌握的应体检的接触有职业病危害因素劳动者的50%左右。如果接触职业危害的劳动者按照我省中小企业从业人员488.40万人的10%~20%推算的话,实际上职业健康监护率远远低于50%。这样往往本该发现的职业病危害没有被及时发现、及时控制;该发现的职业禁忌人员没有被及时发现,而继续从事所禁忌的职业危害作业;该发现的职业病病人没有被及时发现,从而使职业病危害后果不断扩大。因此,如何提高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的技术能力和可及性,是职业卫生学科的新课题。

  3.4 电离辐射职业病危害不容忽视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我省的电离辐射应用突飞猛进。保护与辐射危害因素直接接触的广大放射工作职业人群的健康,是我省职业卫生工作所面临的最迫切的任务之一。宁德核电和福清核电建设项目已相继正式开工,一期和最终建设目标均分别为年发电200万和600万千瓦小时。核电是人类和平利用原子能的最大建设项目,这说明我省电离辐射的应用已跃入一个新的高度。我省辐照加工近年发展迅速,正在运行的辐照加工中心共4家,其中福建吉星和厦门万禾园辐照加工中心装机容量为200万居里钴-60,漳州万禾园和省农科院康普顿为50万居里。电离辐射在医学领域也广泛应用,截止2007年底,我省现有正在运行的放射治疗单位28家,各类放射治疗机器共103台;设置核医学科的医院20家;正在运行的CT机有140台、X射线诊断机约4000台。还有各种辐射装置大量应用于炼钢、水泥、造纸、液体罐装、烟草、金属板材等行业的自动化,压力容器及其他金属器件的探伤,农业育种,运输行李安全检查,物质成分分析,建筑与公路质量检测,大学及科研机构等领域。电离辐射的应用遍及社会与生活多个领域,根据不完全的统计,全省接触放射线工作的职业人员约5万人。

  3.5 职业病诊断难度大

  职业病诊断有别于疾病的临床诊断,它是归因诊断,也就是说能够被诊断为职业病,不仅只有临床症状和表现,而要确定劳动者有明确的职业史,所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与临床表现存在因果关系,且该病属于职业病名单公布的病种。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职业病诊断应当综合分析下列因素:(1)病人的职业史;(2)职业病危害接触史和现场危害调查与评价;(3)临床表现以及辅助检查结果等。没有证据否定职业病危害因素与病人临床表现之间的必然联系的,在排除其他致病因素后,应当诊断为职业病。但在职业病诊断中,诊断医师只能靠经验进行综合分析判断,集体作出诊断意见。到目前为止,大部分的职业病都缺乏职业性损害生物标志物为职业病诊断提供直接证据。不同毒物对靶器官有其选择性,职业病与职业危害因素的剂量反应关系、毒物的理化特征与致病关系、个体因素对致病影响等问题都困扰着职业病的诊断。目前,职业病的诊断中由于劳动者流动性大、职业史和职业病危害接触史及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调查与评价等取证难,使得有些劳动者的职业病无法得到诊断,因此职业病诊断争议不断增加。

  3.6 国际社会对职业卫生工作提出新的要求

  我省的经济越来越开放,与全球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按照WTO/TBT协议规定,各成员国都应将职业卫生工作纳入政府的工作计划、实施法制化监督管理。我省也有相当数量以出口贸易为主的企业,发达国家要求我国的供货企业严格按照本国和国际标准或规范做好职业病防治工作,并提供相关证据。因此,出口企业又面临着新的贸易壁垒——职业卫生贸易壁垒。ILO、WHO等国际组织制订了一系列的国际公约,如《职业安全卫生公约》(115号)、《WHO消除矽肺公约》、《WHO消除石棉相关疾病公约》和ILO《2006年促进职业安全与健康框架公约》等,都要求成员国采取切实的行动,在国际合作和各方共同努力下,达成 “在合理可行的范围内,把工作环境中内在的危险因素减少到最低限度,以预防、减少来自工作、与工作有关或在工作过程中发生的事故和对健康的危害。”[4-6]这些公约我国政府均作了承诺。对我省职业卫生学科来说,既要解决以粉尘、放射性疾病、职业中毒等传统的职业病的问题,又要开始着手研究工作场所中劳动者与工作环境因素、劳动工具之间的协调一致性的问题,从而确保劳动者工作的健康和安全,进一步创建舒适和高效的工作环境。

  4 福建省职业卫生学科发展展望


  4.1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开展职业卫生工作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充分发挥职业卫生学科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为我省的经济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坚持以人为本,努力维护劳动者的职业健康权益,为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保护劳动生产力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职业卫生技术支持。利用职业卫生学科的技术和管理优势,积极参与制订我省的职业病防治规划,以指导规范我省的职业病防治工作。积极探索适合我省的职业病防治监督管理和技术服务模式。同时,根据我省实际积极开展职业卫生标准的研究工作。

  4.2 研究建立职业病危害评估预警和评价技术体系

  开展职业病危害评估技术模型的研究,选择职业病危害分析因子,筛选监测哨点,建立职业卫生信息系统和信息收集渠道。通过职业病危害评估预警技术体系,可预测职业病发生和发展趋势,确定我省职业病危害控制的重点,早期预警职业病危害事故,及时发现职业病危害的异常动态,评估可能出现重大职业病危害事故的风险,为有针对性制定职业病防治重点,提出职业病的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为政府职业病防治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完善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和控制效果评价方法,把风险评估等国际上在职业安全卫生领域应用的评价方法引入职业病危害评价,提升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和控制效果评价的实效,落实从源头上预防、控制职业病危害的措施。

  4.3 加强基本职业卫生服务技术能力建设

  研究开发适宜中小企业职业病危害的工程防护技术和管理措施;筛选和推广防护有效、佩戴舒适、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研究以城市医疗卫生机构和农村乡镇卫生院为依托,以社会职业卫生服务机构为补充,发挥各行业、各系统职业卫生服务机构和队伍作用的技术服务模式,提高基本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覆盖面和可及性。要规范和增加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内容,研究开发简便、适用的职业卫生技术。采用WHO推荐的捆绑控制技术等方法,制订出不同行业的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的职业病危害的控制方法,并指导这些企业使用。加强职业健康教育,以健康教育为先导、健康促进为方向,通过职业健康行为干预,促使职业人群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

  4.4 提升职业病的诊断能力,开展职业病的康复工作

  职业病诊断涉及劳动卫生学、职业病学、临床医学、法学和证据学等学科。要提升职业病诊断能力,一方面要加强对职业病诊断医师的培训工作,提高综合知识水平;另一方面要研究职业性损害生物标志物、职业生物接触限值以及实验室诊断技术,为职业病的诊断提供直接的科学依据。职业病患者的康复是职业病治疗的有效补充,直接关系到职业病患者劳动能力的恢复和今后生活质量,必须尽早建立我省的职业病病人康复制度,开展康复工作,研究和推广职业病患者的康复技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社会的负担。

  4.5 建立化学中毒与核辐射医疗应急救治体系

  总体的设想是建成以省职业病与化学中毒预防中心为基地,依托全省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急诊科,建立覆盖全省的应急医疗救治体系。作为职业卫生学科来说,要着重解决化学中毒原因和化学毒物的识别和检测技术、掌握不同毒物毒性特征和理化性质、选择损害的靶器官、典型中毒症状和特效解毒方法;着重解决核辐射受照剂量评估技术,精确估算受照人员的外照射剂量、受照人员污染洗消技术和预防性服药的技术指导。

  4.6 逐步推行职业工效学

  职业工效学的主要任务是识别工作场所中存在的不良工效学因素,并对存在的工效学因素进行系统综合的评价,预测可能对劳动者的健康、安全等职业生命质量的影响,最后提出预防控制措施以达到保护劳动者的健康和提高劳动者的工作效率〔7〕。



  参考文献:

  [1] 李金奎, 邵华, 张志虎等. 职业卫生发展状况与展望[J]. 中国职业医学, 2008, 35(2): 151-153.
  [2] 福建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 福建省志•卫生志[M]. 北京:中华书局, 1995: 35-38
  [3] 福建省预防医学会. 辉煌的二十年[R]. 2008: 17-19.
  [4] 全国职业病防治规划[EB/OL]. http://www.zybw.net.
  [5] 国家劳工组织1981年职业安全卫生公约简介[J]. 现代职业安全, 2004, (5): 15-16
  [6] ILO.ILO Decent Work Country Programme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2006-2010.
  [7] 林嗣豪, 王治明. 工作场所工效学负荷暴露评估方法(综述)[J].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2007, 13(4): 24~27.

  课题组成员:
  1. 缪剑影,福建省职业病与化学中毒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副主任技师。
  2. 魏伟奇,福建省职业病与化学中毒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
  3. 王文勇,福建省职业病与化学中毒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
  4. 吴安生,福建省职业病与化学中毒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
  5. 林嗣豪,福建省职业病与化学中毒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医师。
 

------分隔线----------------------------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