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职业健康>>职业病

铅中毒患者心理治疗的探讨

发布时间:2016-05-27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5年11月2卷22期 作者:毛晓慧 都本希 点击:277次

  【摘要】 目的 更好地提高护理质量,使患者配合治疗,使治疗措施完整落实,以利疾病早日康复。方法从身心两方面,根据患者的心理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和心理干预。结果 患者能在较短时间内适应环境,配合治疗,达到最佳康复。结论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在护理工作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它是护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护士必须关注患者的心理特点,采取与之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及对策,通过心理学理论来指导临床实践工作。
  【关键词】 铅中毒;心理特点;心理护理

  铅中毒对人体神经、造血、消化系统的损害及对人体肝、肾功能的影响已众所周知,但其心理对生理的调节作用却不甚清晰明确,尤其是负性情绪在疾病生成过程中的病因性作用。笔者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及与患者的交流、护理,探讨铅中毒患者心理疾病因素的干扰和治疗,现将有关病例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20例,女8例,年龄最大52岁,最小20岁,平均34岁,均为蓄电池作业,工龄最长10余年,最短4个月,主要接触含铅化合物。本组28例有2例表现为明显腹绞痛,剧烈难忍,位于脐周,发作突然,呈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重,用手按压减轻,伴面色苍白、恶心、头昏等症。在外院诊断不明,经解痉、止痛对症处理无明显缓解,入住我院诊断为铅中毒。

  1.2 实验室检查 28例患者入院时尿铅平均含量为0.9~1.78mg/L。

  1.3 入院后处理 入院后常规应用依地酸二钠钙1.0g加入10%葡萄糖液1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3天为一疗程,4天后再开始下一个疗程,平均用药3个疗程,用药人均9g。2例腹痛患者2天后腹痛改善。

  2 典型病例


  患者,女,28岁,蓄电池工人,工龄2年,因腹痛、头晕、无力2个月伴恶心、呕吐,在外院按肠梗阻治疗,病情无缓解,口唇苍白,腹痛明显,遂转来我院。入院时体检:T 36.5℃,P 95次/min,R 23次/min,BP 110/70mmHg,神志清,贫血貌,心肺无异常,上中腹压痛(+),脐周明显,反跳痛(-),肠鸣音减弱。实验室检查:Hb 70g/L,WBC 1.25×109/L,尿铅2.0mg/L,肝肾功能、心电图及胸片均正常。患者经4个疗程治疗后,无腹痛,贫血有所改善,一般情况可,病理体征消失,应予痊愈出院。但该患者主观症状突出,无力、头晕持续伴失眠,继续被疾病困扰,当了解到该患者担心其生育过程中出现问题时,护理人员除了日常物质行为护理外,主动给予真诚的微笑、贴心的劝慰、尽可能委婉、周到地解答其心中的疑问,授予必要的劳动防护知识,告之疾病的发生、发展可能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金属铅虽可影响妇女生殖功能,接触大量铅的女工有不孕、流产和畸胎等,但对生殖系统的损害不是终生的,随着体内含铅量的减少,可以恢复生育功能,要注意加强劳动卫生防护工作,对从业人员要定期进行职业性体检及职业卫生知识培训,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尤其在月经期、怀孕期、哺乳期,应避免接触。随着该患者疑虑的排除,加之医护人员及时鼓励患者振奋精神,舒畅心情,保持积极良好的心理状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获得了好的疗效。

  3 讨论


  铅为柔软略带灰白色的重金属,不溶于水,但溶于稀盐酸、碳酸和有机酸,铅的化合物很多,铅及其化合物的毒性强弱与铅及其化合物在体液中的溶解度、铅烟尘颗粒的大小、中毒途径及铅化合物的形态等有关。一般情况下,铅及其化合物主要以粉尘、烟雾或蒸气的形式经呼吸道进入人体,长期接触可发生慢性铅中毒。在科技发展的今天,工业性铅中毒在我国继续占慢性职业中毒的首位,可出现神经系统、消化系统、造血系统和肾脏症状,排铅治疗疗效好[1]。

  在铅作业环境中,由于对工人防护知识的宣传教育力度不够,绝大部分劳动者,尤其乡镇企业工人,对有害物质的认识有限,一般来说,当他们受到铅中毒疾病的侵袭和困扰的时候,都可能产生情绪的波动,有些人还可能产生心理的严重倾斜,这种情绪的波动和心理的倾斜会使身体功能和免疫功能下降,对配合治疗、战胜疾病不利,可能导致小病成大病、大病治不了的严重后果。特别是对每一治疗细节都处于警戒状态的患者,他们对治疗的一切过程都过于敏感,以至于痛苦不堪,其结果是身体的康复相应较慢。通常心理对生理的调节作用可以表现为正负两方面,不良的心理状态对生理产生负面效应,这种负面效应表现为生理功能失调和器质病变。笔者注意到一些患者在症状加重时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紧张因素存在,比如工作过度、疲劳、焦虑等,因而,护理工作在完成物质行为的同时,要反复强调努力实行医学模式的转变,从传统的医学模式向新型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用心理治疗(丰富的、生动的、科学的信息)不断的反复的作用和行为矫正,向患者讲述有害物质的基本危害和防护措施,根据患者的个性特征、生活方式、心理状态、文化程度、兴趣爱好、致病原因、主要症状等,通过暗示、安慰和排解等手段,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宣泄情绪,缓解心理紧张,纠正患者的错误认知,击破患者的心理怪圈,疏通患者的心理障碍,将患者引出自我的迷宫,积极配合药物治疗,从而获得痊愈[2]。

  总之,当身体面临功能改变和器质改变的时候,会承受新的心理压力,这首先要求护理工作者的敬业精神,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同情、关心和热爱患者,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引导,而这崇高的职责不仅仅是开处方,进行护理等物质行为即可达到的,应该努力实行医学模式的转变,学习、了解和运用医学心理学知识,使自己的护理工作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 王世俊.临床职业病学.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4,123-130.

  2 董兴文.心理调节艺术.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290-294.

  作者单位: 430071 湖北武汉,武汉市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院 

 
------分隔线----------------------------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