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半密闭环境对作业人员健康影响的调查

发布时间:2016-04-29来源:《环境与职业医学》2007年第1期  作者:张永良 郑世英 智强 点击:208次
  摘要: [目的] 调查地下半密闭环境对作业人员健康的影响,为部队进驻提供防护依据。 [方法] 对在地下半密闭环境内7 d的12名工兵作业人员的血液指标,按进驻前、中、后进行监测及重点复检。并对自觉症状作问卷调查。[结果]共监测39项指标,正常或基本正常的33项,占84.6 %。有半数以上人员有轻度头昏、头痛、胸闷、乏力等自觉症状,其中关节痛较为明显。 [结论] 地下半密闭环境在短期内对人员健康无明显不良影响。出现的自觉症状大多较轻,且在离开半密闭环境1~4 d后消失。
  关键词:地下半密闭环境;作业人员;健康影响
  文章编号:1006-3617(2007)01-0113-03
  中图分类号:R135
  文献标识码:B


  为了调查地下半密闭环境对作业人员健康的影响,对在半密闭环境内生活7 d的12名工兵作业人员的血液学指标、自觉症状及居住环境的空气质量进行监测和调查,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地下坑道内2个条件相同的半密闭房间,每间40 m2。选择某工兵连健康男性12名,年龄为19~28岁,平均21.5岁。将12人随机分配入住前述半密闭房间,每间住6名。进驻前身体检查,均未发现患任何疾病,近期内未使用过任何药物。进驻后每日3餐各在坑道外就餐30 min,其余时间均在关闭的房间内,可随意进行学习或娱乐活动,房间内有电热器供暖,每人携带有棉大衣等防寒衣被及护膝护肘物品。
  1.2 方法
  1.2.1 血液指标监测 共监测39项指标。其中常规指标18项(日本产KX-21血液分析仪),包括白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红细胞比容、红细胞平均体积、红细胞分布宽度、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淋巴细胞绝对值、中间细胞绝对值、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中性粒细胞百分数、中间细胞百分数、淋巴细胞百分数、血小板、血小板平均体积、大血小板比率、血小板分布宽度。生化指标11项(日本产AU-64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包括血清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淀粉酶、乳酸脱氢酶、胆碱脂酶、γ- 谷氨酰转肽酶、α- 羟丁酸脱氢酶。免疫指标10项(美国产Array-360全自动特定蛋白分析仪),包括IgA、IgG、IgM、C3、C4、C-反应蛋白、α1-酸性糖蛋白、铜兰蛋白、触珠蛋白、转铁蛋白。共采样5次,第1次为进入坑道当天(称试验前),第2次为进入坑道第6天(称试验中),第3次为出坑道后第4天(称试验后),第4、5次为出坑道后第8天及第70天对部分受试者进行追踪观察(分别称复检1、2)。均为早晨空腹抽取静脉血。
  1.2.2 生活规律及自觉症状调查 对饮食、饮水、睡眠、大小便等基本生活规律及12项自觉症状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检。
  1.2.3 微小气候和空气质量 监测气温、气湿及风速(应用N 962风速温湿度计)。可吸入颗粒物(应用ZCQ-1A型综合大气采样器),均是3次/d 。微生物监测(应用JWL-ⅡB200新型固体撞击式多功能空气微生物监测仪),细菌总数用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3次/d ,3个样本/次,37 ℃ 48 h培养;真菌数用沙保罗琼脂,1次/d ,3个样本/次,25 ℃ 72 h培养。在坑道口外近处用同样方法监测作为对照。

  2 结果


  2.1 血液指标检测
  2.1.1 常规指标 共18项。指标中的红细胞、红细胞比容、红细胞平均体积、红细胞分布宽度、血小板、血小板平均体积、大血小板比率及淋巴细胞、中间细胞、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0项,试验前、中、后3次检测结果均为正常。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分布宽度、中性粒细胞及中间细胞百分数5项指标基本正常。试验中高出正常值项目的有白细胞总数1名,出坑道后第4天转为正常;淋巴细胞百分数增高3名;血红蛋白有4名在试验前、中、后3次结果均高出正常值,复检1、2转为正常。
  2.1.2 生化指标 共11项。试验前、中、后3次监测结果均正常的有血清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谷丙转氨酶、胆碱脂酶、γ- 谷氨酰转肽酶、α- 羟丁酸脱氢酶7项,基本正常的有淀粉酶1项。碱性磷酸酶有3人在试验前、中、后3次结果高出正常值,2次复检时均转为正常;乳酸脱氢酶有3人在试验前、中2次结果均高出正常值,试验后及2次复检结果均为正常。在试验中结果轻微增高的有谷丙转氨酶1名,碱性磷酸酶 2名,乳酸脱氢酶 7名。
  2.1.3 免疫指标共10项。前、中、后3次监测结果全部正常。
  2.2 生活规律及自觉症状
  进驻前对作业人员调查,除4名偶然有轻度头昏、关节痛及1名思睡症状外,其他均无任何症状及不适感觉。进驻后饮食、饮水、睡眠及大小便等生活规律基本正常。但是自觉症状明显增多,尤以关节痛、头昏、胸闷较为普遍,见表1。出坑道后第4天对10名关节痛者进行检查,症状消失2名,缓解5名,症状未减轻2名(中度及重度疼痛各1名),症状加重1名。第70天后追踪检查,仅有1名仍有轻度疼痛。除关节痛外,其他自觉症状在出坑道后1~4 d逐渐消失。
  2.3微小气候和空气质量
  地下半密闭房间进驻后可吸入颗粒物、细菌总数和真菌数均高于进驻前,分别是进驻前的5.1、7.7及3.8倍。见表2。

  3 讨论


  对39项血液指标进行分析:①进驻前、中、后3次监测结果全部正常的27项,基本正常的6项,即个别例数微高或微低于正常值,且无实际意义,共计33项,占所检指标的84.6 %。②进驻前、中、后3次血红蛋白监测结果均高于正常值有4人,碱性磷酸酶3人;进驻前、中2次乳酸脱氢酶监测结果高于正常值的3人。此3项指标的特点是:监测结果均略高于正常值,血红蛋白及碱性磷酸酶经2次复检,乳酸脱氢酶经出坑道后3次检验全部在正常范围内,认为结果增高的原因是暂时的,且在进入坑道前均已高出正常值,与半密闭环境不相关。③进驻前后监测结果均正常,只是试验中结果高于正常值的项目有:白细胞总数1人,是咽喉炎所致;淋巴细胞百分数3人,是感冒引起;谷丙转氨酶1人,出坑道后很快转为正常。
  在半密闭环境,主要生活规律如饮食、饮水、睡眠及大小便等均不受影响。半数以上人员有轻度头昏、头痛、乏力、疲劳、胸闷、关节痛等症状。尤其是受低温高湿阴暗环境的影响,在备有防寒衣服,配带护膝护肘物品情况下,关节疼痛高达83.4 %,以膝关节痛占多数,症状性质以刺痛、活动受限为主,但是所测免疫指标均未见异常变化。出坑道后体检,症状消失较慢,70 d后复检,除1名仍有轻度疼痛外,其余人员基本消失。如果当特殊情况下部队较长时间生活在此环境中,可能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所以有必要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
  半密闭房间微小气候虽然符合军队卫生标准[1],但仍然处于低温高湿环境,在7 d居住期间,应用电暖器取暖,气温仅上升2 ℃,主要原因是人体表面及电能辐射的热量大多被低气温和低壁温吸收,所以容易使人体与环境之间热能失去平衡。房间内因人员活动频繁,空气污染呈上升趋势,可吸入颗粒物超过军标2.8倍,文献报道大多数有害物质存在于颗粒物中,长期在此环境中,出现呼吸道症状和疾病必然增多[2]。空气细菌总数符合卫生标准,但进入后高于进驻前7.7倍。真菌数目前尚无卫生标准,但高于进驻前3.8倍。空气中的真菌及其真菌毒素可通过呼吸道吸入,沉积于肺泡或经皮肤吸收,如较长时间在此环境中生活,真菌数将会明显增多,有更多的真菌毒素进入机体而影响健康[3],应引起重视。
  针对地下低温高湿阴暗的环境特点,为了预防可能对健康的不利影响,部队平时要加强耐寒锻炼,进驻后要定时在坑道外组织体操活动,坑道内除衣着保暖外,进行一些体能锻炼及按摩等辅助措施,有利于消除疲劳及增强防寒抗病能力。根据对乳酸脱氢酶增高的7人调查,全部有关节痛及头昏,半数以上有头痛、乏力、疲劳等症状。考虑到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广泛存在于各组织中,故特异性较差,能够引起增高的原因很多,是否因某些主要症状或者是综合因素引起乳酸脱氢酶或碱性磷酸酶活性短期内增高,离开半密闭环境后很快降为正常,有待扩大例数进行全面观察和研究。总之根据监测结果分析,地下半密闭环境在短期内对人员健康无明显的不良影响,如果做好防护工作,自觉症状也是能够减少的。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分隔线----------------------------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