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 被冷落的工伤康复政策

发布时间:2016-04-15来源:南方报网--南方日报 作者: 点击:95次

工伤者在广东省工伤康复中心进行康复训练。

面对镜头,李本德自信地比出“剪刀手”。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唱一唱……”1月14日,广东省工伤康复中心物理治疗科的走廊上,52岁的李本德坐在轮椅上,放声歌唱《南泥湾》,尽管音调不准,但通过颤抖的声音,可以明显感觉到这位工伤残疾者对康复的期待。

  广东是国内最早探索工伤康复的省份,经过十年探索,目前已形成比较完善的工伤康复体系。工伤事故发生后,包括外来务工人员在内,工伤者除了可以领取工伤赔偿外,还可免费享受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的康复治疗。

  然而,南方日报记者在走访中发现,虽然工伤康复政策完善,但仍有很多企业和个人对政策不了解,加上医院之间资源不通,真正使用康复政策的人数并不多,工伤康复面临“政策热情、伤者冷淡”的局面。

  南方日报记者 汤凯锋 胡念飞

  实习生 王雪乔 黄晓璞 摄影 肖雄

  再站起来的工伤者


  从2001年至今,广东工伤康复中心共收治1万多名工伤致残者,目前年均享受工伤康复服务的已达6000多人,他们的重返工作率达82%

  刘小丽没有想到,一场交通事故后,几乎成为植物人的丈夫李本德居然开始讲话,现在还能唱四五十首歌曲。

  李本德来自四川,原是一名制造飞机的高级工程师,后在深圳龙华一家光缆公司工作。2010年,一场车祸打破了他幸福的家庭。

  2011年,有朋友建议李本德进行工伤康复治疗,刘小丽决定将丈夫转到广东省工伤康复中心,经过综合治疗,李本德终于可以开口讲话。通过音乐治疗,李本德还学会了唱歌。每天,他还会玩拼图游戏。

  “你们好!记者好!我好棒!”在妻子的引导下,李本德竖起大拇指,自信地向记者打招呼。这位差点成为植物人的工伤残疾者,有了重新站起来的希望。

  在过去,很多工人受伤后,拿了赔偿后选择回老家,余生往往要依靠政府和社会救济过活。而工伤康复可以让工伤者尽可能地重新走向社会,实现再就业。

  广东作为全国外来工大省之一,是国内最早开展工伤康复的省份,逐渐建立起了工伤预防、补偿和康复相结合的模式。“只要是和用人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交了社保的员工,受伤后都可以申请免费康复治疗。”广东省工伤康复中心主任唐丹表示。

  去年4月13日,增城派潭公路养护中心的公路养护工张国锋在作业时,不慎从2米高的梯子上摔下,导致腰4椎体粉碎性骨折,经过两次手术后,去年7月他开始接受工伤康复治疗。“以为这一生都要在椅子上过了。”张国锋说,他慢慢弯腰练蹲姿,还练习除草,3个月的综合治疗后,他居然可以返回工作岗位,“真是想都不敢想。”

  53岁的邝永华是中铁运输的一名员工,去年8月,他不小心从站台摔下,手和腰重伤,一直疼痛不已,最后被送到康复中心。如今,他正在为重返岗位做准备:在康复中心汽车驾驶模拟工作站,手持方向盘,脚踩油门和刹车,不时换挡。

  从2001年至今,广东工伤康复中心共收治了1万多名工伤致残者。“全省刚开始搞工伤康复时,一年只有1000多名工伤者享受到工伤康复服务,现在年均享受工伤康复服务的已经有6000多人了。”唐丹说,经过工伤康复的工伤者重返工作率为82%,他们不是社会的包袱。

  立体化的工伤康复


  广东作为全国首个工伤试点城市,经过十多年的探索,走出了一条工伤预防、工伤补偿和工伤康复相结合的立体保护政策之路

  “首先是要求企业为员工购买工伤保险。”唐丹表示,在工伤基金的使用上,广东率先出台了工伤预防费使用办法,试图通过资金的合理使用,为参保工人提供培训和职业健康检查,提前发现工伤隐患,早预防、早治疗、早诊断。

  “万一发生了工伤事故,还可以启动工伤康复机制。”唐丹说,广东拥有最好的工伤康复设备和技术,工伤者及时进行康复治疗,能够尽可能地恢复生活自理能力。“但康复的目的不是简单的恢复生活自理能力和生理功能,最根本的目的是恢复劳动能力。”

  不少工伤者受伤后,从此低迷不振,有些工伤者则自强创业,“现在工伤基金可以给他们提供帮助,过去那种靠工伤者单打独斗的情况已经得到很大改善”。

  唐丹说,即使工伤者康复出院后,医院也有“社会康复”机制,派专门的工作人员点对点服务。

  据介绍,广东目前参加工伤保险的人数达到3000多万。工伤者只需提供《工伤认定书》、病历或疾病诊断证明等材料,向社保部门提出工伤康复申请,一旦通过鉴定,就可以接受免费治疗。

  有工人提出,工伤康复只是对参保人员而言,但在不少小工厂,老板根本不给工人买社保,有些工厂发生工伤事故后,老板甚至将工人丢下不管,这怎么办?

  对此,唐丹解释,针对这种情况,政府已采取“先行支付”的应对政策。也就是说,社保部门可以先支付工伤者的治疗和康复费用,然后再向企业老板追讨费用,强制工厂老板为其他工人购买工伤保险。“当然,先行支付也存在操作困难的情况。”

  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不少工伤康复者均来自湖南、四川等地。“广东工伤康复已经不再分省内和省外,均可由工伤基金支付。”唐丹说,工伤者在治疗期间,工厂仍然要负责发工伤者的工资。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学院康复医学教授、世界卫生组织康复合作中心主任卓大宏认为,广东在工伤康复的探索中取得三点突破,一是建立起现代化的工伤康复医院和中心,建设水平在亚洲走在前列;二是逐渐建立起预防、康复和回归工厂、社会相结合的模式;三是在技术上已经建立起一套技术规范,如临床康复、物理治疗等。

  政策热,伤者冷


  康复中心曾专门对工伤者做过调查,在“不接受康复治疗的高补偿”与“接受康复治疗后的略低补偿”间,70%的调查对象选择了高补偿

  如果不是社保部门推荐工伤康复治疗,陈君祥估计再也拿不起扫把。作为一名背负家庭重担的环卫工人,去年8月,他在海珠区一个小区清理垃圾时,一块玻璃突然掉下,几乎将他左手腕割断。

  在医院治疗两个星期后,陈君祥回家休养了80天,但回到公司后,手依然疼痛不已,他找公司反映,最后在社保部门的建议下,公司帮他提交申请材料,他得以接受康复治疗。

  “我们哪里懂工伤保险,都靠公司的老板,有些工人不了解,以为受伤了花几百元就能治好,因此不买社保,甚至和老板吵架。”陈君祥说。

  记者随机采访10多名工伤者后发现,尽管政府已为工伤者搭建好保护政策,但他们对工伤康复政策均感到很陌生,之所以接受,要么是社保部门推荐,要么是企业老板建议,自己则根本不懂如何申请工伤康复。

  在广东所有参保人员中,发生工伤的人数年均约15万人,其中致残的每年超过5万人,但进行康复治疗的仅6000人,还不包括众多没有参加工伤保险的工伤者。而媒体公开报道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广东省的工伤保险基金滚存结余量过百亿元。

  造成“政策热情、伤者冷淡”的情况,唐丹认为工人在认识上还存在两大误区:一是工人不了解工伤康复,过度依赖大医院治疗;二是很多工人认为,参加工伤康复后身体好了,工伤赔偿就少了。

  “这是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的选择过程。”唐丹说,康复中心曾专门对工伤者做过调查,在“不接受康复治疗的高补偿”与“接受康复治疗后的略低补偿”间,70%的调查对象选择了高补偿。

  同时,很多工厂使用工伤康复的积极性也不高,担心受伤员工接受工伤康复后,不仅拖延了劳资纠纷的处理时间,还要多付工人治疗期间的工资。

  而记者在调查中发现,部分医院基于自己的利益考虑,往往截留工伤者。

  刘小丽向记者透露,她丈夫此前在深圳一家综合性医院治疗一年,效果并不明显,但参加工伤康复治疗后有很大的改善。她曾回深圳那家医院介绍几位工伤者去申请康复治疗,“医院工作人员现在对我都很敏感。”

  唐丹坦言,在医院间的转诊关系上,也存在两个误区:一是综合性医院的医生对工伤康复不了解,病人因此没有及时转院;二是部分医院出于自身的利益考虑,滞留工伤病人。

  专家建议:整合资源打造无缝式治疗网络


  唐丹认为,广东尽管参保规模大,但从参保数据和从业人数来看,广东工人并没有百分之百加入工伤保险,参保人数依然有提升的空间。

  就工伤康复的现实问题,卓大宏认为,很多工伤残疾者首先要转变观念,自立自强,而不是靠社会、政府来扶持。当然,政府、媒体、社区等也要引导宣传,让社会更加了解工伤康复。

  国际公认的先进经验是,工伤者受伤入院后,工伤康复就已经介入,使工伤者得到合理的治疗。对此,唐丹表示,卫生部门正在推行医疗体制改革,建立一套完善的医疗康复体系,就是要打破综合性医院和急诊室对病人资源的垄断。

  卓大宏建议,政府应该整合医疗资源,打造工伤康复的无缝式治疗网络。第一个方向是将工伤急救、临床治疗和后期工伤康复有机联系起来,成立完善的服务系统。第二个方向是要让全国的工伤康复机构连成一个网络,通过网络提供更好的治疗服务,各医院互相沟通支持。另外,康复指导人员也要和工伤者家属建立联系档案,及时跟踪和帮助工伤者。



------分隔线----------------------------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