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劳工资讯>>劳工状况

珠三角新工人的文化生活

发布时间:2016-04-10来源:中国工人研究 作者:刘军  点击:102次

  从分类构成、生存现状和思想状况三个方面介绍一下珠三角的新工人。

  一、新工人的构成


  在珠三角,稍微大型的企业,都在万人以上。巨型企业甚至在一个工业园就有超过二十万的员工。在整个珠三角是劳动力高度密集的制造业。大型企业的工人主要以学生工为主,学生工指的是从学校直接进入到工厂的没有务农或者其他小生产经验的工人。学生工是目前珠三角新工人的主要群体,他们有些被称为第二代外来工。珠三角的另一种工人是传统意义的农民工。即在进入工厂之前有务农或者其他小生产经验的外来工。第三种工人,是来自原国企下岗或者买断的工人。三种工人的组成比例大约为6:3:1。学生工主要集中于较规范的大中型代工厂。农民工主要是在建筑工地,和小工厂,小作坊。而来自原国企的工人一般从事有技术要求的岗位,主要集中在中小型工厂。

  这三种工人分类的主要依据是成为工人之前的社会关系。从学校出来直接成为工人的群体,他们年纪一般在三十五岁以下,没有务农或者其他小生产经验,大多数对工厂的依赖较重。他们是珠三角工人的大多数。学生工的年龄段在不断增大,越来越多三十来岁的学生工成为新工人中的“老工人”,这部分工人大多是九十年代初的高中学历,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社会主义教育的痕迹。学生工大多数只是普工身份,不具备特定技能。由于他们的普遍学历都在初中或高中水平,并且是从学校直接进入工厂成为工人,因此个人物质和文化需求的城市化程度较高,大部分已经不能再适应单调的农村生活。同时在客观上,大多数学生工没有务农或者小生产经验,并且可耕种土地不足。因此,大多数学生工无法回到农村。但同时他们在城市里又找不到未来。

  来自原国企的工人普遍年龄在三十岁以上,生存基本是完全依赖工厂。这部分工人有个显著特点,以前享受的是带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劳动待遇,然后因形势所迫,来到珠三角成为资本家的雇佣工人。在直观的对比中,他们对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有较深刻的认识。并且对自身的价值诉求也相对其他类型的外来工更高。

  二、新工人的生存现状


  先说说物质生活状况。过去几年里,在珠三角每天上班十一二个小时,一个月休息一两天,月收入大概一千三四的水平,属于比较常见的现象。年轻的工人通常能够承受的劳动强度较大,同时对新鲜事物比较有兴趣,因此在工余时间,有较多的消费愿望和行为。比如富士康所在的龙华工业园外围,商铺林立,各种餐饮摊点,地摊,美发店,商场,k歌房,溜冰场非常多。并且总体价格要比其他地方稍贵一些。而富士康的外来工消费最热烈的主要是网吧和k歌房,溜冰场等工人娱乐场所。

  外来工大多数就在工厂解决食宿。宿舍条件一般是六到八人一间的集体宿舍。食堂的饭菜大多数是比较差的,比如陈化米做饭比较常见,蔬菜主要以瓜类为主,荤菜油水少,口感一般较差。在深圳的商业方面,对外来工的宰客行为比较普遍,通常无论大小商贩还是大商场,都会保持较高的报价,在珠三角全方位的生活成本都很高。并且随着金融危机发生,工人收入在下降。如果在现象上看,工人的物质生活还是比较繁荣。但本质上是消费能力非常弱小,是多数人撑起了少数商铺的繁荣。

  再说说精神生活现状。多数工友的精神文化生活是非常匮乏的。因此我们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在商场门口,数以百计的人围坐在一个大屏幕电视机前面。在工人生活区有许多小摊提供MP3歌曲下载服务,到了晚上总是看到围满了工友在选歌和下歌。在大多数工人生活区,并没有k歌房,溜冰场等娱乐设施。工人业余文化生活主要是打台球、打扑克、上网、看书等。

  在我们走访过的工人生活区里,无一例外地都会有书摊(店)。书摊上的图书主要种类包括:武侠玄幻,言情小说,励志成功类。工人通常对图书的消费形式是多样的,比如先购买一本,之后再花一块钱换一本。在稍微偏远的工业区,我们曾经遇到一个只有几十种(本)书的书摊,在二十分钟不到的时间里有5个人卖走了6本书。通过我们了解,外来工中阅读杂志的现象比较普遍,比如《江门文艺》在许多年轻的工人中有众多的读者,工友反映他们比较喜欢杂志中的打工故事。一般来说这个栏目的打工故事以情感类为主,也有不少励志成功类的故事。从工人生活区的书摊上看到的现象,是当代玄幻魔幻类的小说占比较大的比重,一些工友反馈的信息也是如此,很多年轻工人最廉价的业余娱乐方式就是钻在充满暴力、权利和性暗示的幻想小说中。这种现象事实上也滋长了一些工人中的帮派暴力冲突。特别是一些稍微偏僻的工业区,工人斗殴伤害事件时有发生。我们接触的一些厂,甚至发生过多次群殴致人伤残乃至死亡的事件。

  除了纸媒之外,大量的年轻外来工还喜欢收听广播,特别是在手机功能丰富的今天,一些年轻工人甚至上班时间用手机收听节目。工友比较喜欢的栏目主要是文艺类。比如散文和时尚小说连播,配乐故事等等。相当多数的工人对网络充满好奇,上网的现象也比较普遍。但受限于上网成本相对较高,通常工人上网的时间是比较少的。上网主要是看电影、听歌、聊天和闲逛。但现实条件决定了大多数工友对互联网的接触仅仅浅尝即止。后续很难保持周期内较稳定的上网时间。很多工友有QQ,但大多数登陆时间很少。并且很多工友都有个人空间,但长期更新的很少。另外,在一些工人生活区,报栏也比较常见。中午时间,一栏报纸五分钟内有超过十个人的光顾。同时,三十五岁以下的工人,普遍都有上网经验。

  外来工融入城市生活的愿望,在物质和精神上都得不到满足。其过程就是,不断在物质和精神上向城市消费主义靠拢。物质上就是大量的城市生活消费,而精神上就是不断地尝试新鲜的他们力所能及的文化消费。比如阅读书籍,上网,参加一些兴趣小组等等。比如年轻的外来工当中,用一个甚至几个月工资购买一部手机的现象非常普遍。因为他们需要通过手机实现听歌、看电影、看小说、上网、收听广播等等功能。

  三、新工人的思想状况


  由于是离乡背井打工,同时较长工时和较大劳动强度,以及工厂的管理压迫等等,造成外来工普遍存在较压抑的精神状态。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工作中,严重的缺乏主人翁感觉。对于工厂,对于城市,甚至对于自己的生活,都是如此,都得不到主人翁的姿态和心态。通过接触,从大多数工友身上是能够感受到他们对主人翁感觉有较明确的愿望。

  在我们的访谈中,超过一半以上的外来工对自身的未来充满迷茫。既不满意过去,也不满意现在,并且看不到未来,通常都是过一天算一天的徘徊心态。但是这种状态是充满不稳定性的。多数人会在消极的徘徊过程中,时不时地试图去改变现状。无论是精神需求上还是物质需求上都是如此。一些工人自发组织进行武术锻炼,还有一些工人加入传销、基督教、义工等活动。这种消极的而又希望寻求改变的心态反映的正是他们的茫然不知所措。

  归纳起来说,外来工生活在一个既匮乏又不健康的物质文化生活环境里。他们作为人的主观需求与现实的客观的压迫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冲突。但是他们找不到突破点。就像装在玻璃瓶里的蜜蜂,眼望外面的世界,拼命地扑腾,却怎么也找不到出路。(2009年3月)


------分隔线----------------------------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