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性牙酸蚀病的预防

发布时间:2016-04-29来源:《劳动保护》201102期 作者:辽宁省职业病防治院 点击:203次


  职业性牙酸蚀病是在生产作业中较长时间接触各种酸雾或酸酐引起的牙体硬组织脱钙缺损。国外于1915年首次报道了制酸工人牙齿的脱钙现象;我国于1953年曾作了硫酸工厂工人职业性牙酸蚀病的初步调查;此后,国内外陆续有职业性牙酸蚀病的报道。据有关科研部门在国内调查14个接触各种酸雾或酸酐的单位,职业性牙酸蚀病的发病率为24%,其中男性发病率最高达50%。
  辽宁省尤其是葫芦岛市是以冶金和化工为主导行业的工业省市,据原葫芦岛市职业病防治所调查,全市职业接触硫酸作业的工人为1.5万人左右,其中长年接触的达9 000余人。在2000年,我们在葫芦岛市某厂曾做过小范围调查,现场硫酸浓度为0.25~0.96 mg/m3,在调查的56人中职业性牙酸蚀病发病率在66.1%,超出全国平均水平42%,而且接触工人的平均发病年龄偏低,最小年龄仅为29岁。

常见病因


  职业性牙酸蚀病是国家法定的职业病之一,在我国职业病目录中,属于第八类“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范畴。导致职业性牙酸蚀病的化学物主要有氟化氢、硫酸酸雾、硝酸酸雾、盐酸酸雾等。
  氟化氢属高毒类。经黏膜和皮肤吸收可对全身产生毒作用,主要对酶系统有毒害作用,能抑制琥珀酸脱氢酶而影响细胞呼吸;氟与骨骼或体液中的钙结合成较难溶的氟化钙,使钙磷代谢紊乱,从而对骨骼产生不良影响,引起骨质硬化和疏松,并使牙冠钙化不全,釉质受损。氟化氢广泛应用于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石油加工业,无机酸和无机盐、化肥及有机化工原料、化学试剂、催化剂及各种化学助剂、塑料、合成橡胶、玻璃、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以及金属冶炼业等。
  硫酸、硝酸和盐酸均属中等毒类,对皮肤、黏膜和牙齿有强烈刺激和腐蚀作用,其后果是局限性灼伤和组织坏死。影响职业性牙酸蚀发病的因素有酸雾浓度、接触时间和酸的种类。体外试验表明,盐酸、硝酸的腐蚀作用相近,硫酸作用较慢。酸雾的毒性除与其浓度有关外,还与雾滴大小有关,7 um的雾滴因阻留在上呼吸道,毒性反应较轻;2.5 um的雾滴对较大支气管作用最明显,毒性最强;0.8 um的雾滴能进入呼吸道深部,危害更重。
  硫酸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金属冶炼、化肥和硫酸盐生产、药物合成、染料和洗涤剂制作,石油制品精炼,蓄电池制造及修理,纺织、制革工业等行业。硝酸应用于无机酸、化肥、化学农药、有机化工原料、涂料及颜料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盐酸应用于无机酸、化学衣药、有机化工原料、日用化学产品制造业,化纤、塑料、玻璃及玻璃制品业,钢压延加工业和各种金属冶炼业等。除了上述职业危害因素外,酸性食物、饮料、药物和某些疾病等非职业性因素也可引起牙酸蚀。磨耗、磨损、外伤、牙釉质发育不全和氟牙症也可造成牙齿硬组织损害。

临床表现及诊断原则


  在作业场所,当酸雾浓度较大时,接触人员可因其强烈的刺激气味而有意识躲避,所以急性刺激损伤较少。但长期接触低浓度的酸雾,其危害却往往被人们忽视,其主要的慢性危害是对牙齿的损伤,临床表现除前牙牙冠有不同程度缺损外,还有牙齿对冷、热、酸、甜等刺激敏感。严重者牙冠大部分缺损或仅留下残根,可有髓腔暴露和牙髓病变,不但影响患者的体貌外观,而且妨碍人体正常的咀嚼和对食物的消化,严重者可并发其他疾病,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很大伤害。此外,长期接触低浓度的酸雾,还会对接触者的呼吸系统、皮肤黏膜产生慢性危害,造成咳嗽、咳痰、气短、胸闷、牙龈出血、鼻出血、眼干、流泪、皮肤痒、嗅觉降低、眼结膜充血等。
  GB261-2002《职业性牙酸蚀病诊断标准》明确规定,根据接触酸雾或酸酐的职业史,以前牙硬组织损害为主的临床表现,参考现场劳动卫生学调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排除其他牙齿硬组织疾病后,方可诊断职业性牙酸蚀病。该标准根据前牙区损害程度对牙酸蚀病分为观察对象、一度、二度、三度牙酸蚀病,并规定了治疗和处理原则。有牙本质过敏症状者,可给予含氟或防酸脱敏牙膏刷牙或含氟水漱口,必要时可用药物进行脱敏治疗;对观察对象每半年复查一次,不需作特殊处理。一度牙酸蚀病是否要作牙体修复,可视具体情况决定;二度牙酸蚀病应尽早作牙体修复;三度牙酸蚀病可在牙髓病及其并发症治疗后再进行牙体修复。一、二、三度牙酸蚀病在治疗修复后,并在加强防护的条件下,可不调离酸作业岗位。

预防措施


  密闭酸源


  应尽可能对危害较重的裸露盛酸设备(如电解槽、硫酸罐)局部或整体封闭。对于输送酸液的管道材料、酸泵、阀门和管道接口应采用聚四氟乙烯、聚氯乙烯、聚丙烯、耐酸酚醛塑料等防酸耐腐蚀材料,或采用钢结构表面防酸涂料,防止酸液的“跑、冒、滴、漏”。维持槽面负压,杜绝冒槽跑液和酸雾的外逸。
  如在电解液中添加动物胶、丝石竹、皂角粉等起泡剂,稳定的泡沫层建立了,则电极产生的小气泡在穿过泡沫层时的速度减慢,同时小气泡在通过泡沫层时会自发地聚合成大气泡。这种浮于液面的大气泡内的气压,远小于电解液深处逸出的小气泡的压力,而且大气泡的表面积也小于聚合前若干小气泡表面积之和,所以大气泡在逸出电解液表面时所带走的电解液量大大减少,从而达到防治酸雾的目的。此外,抑制酸雾的办法还有投放小塑料球,使之覆盖在电解液面,阻挡酸雾逸出。添加无机物水玻璃也可起到起泡剂的作用。

  合理布局,加强通风


  合理设置作业场所的布局,在车间内设置玻璃隔断,把工人与生产设备隔开,既避免工人接触酸雾,又不影响对设备运行的观察。在接酸岗位应设置明显的警示标识,告知危害。
  为了预防和减轻酸雾危害,有效的通风方法是厂房全面机械通风f全面送风和排风),以降低作业现场空气中的酸雾含量。如在加拿大的蒂明斯电锌厂,将整个厂房全部密闭在面积为193.6 m×36.6 m的车间内,用3台鼓风机和21台顶层排风机进行通风,使该车间厂房内的空气在每小时内全部更新6.5次。空气中的酸雾含量小于0.5 mg/rri3。比利时的欧佛佩特电锌厂采取全面通风和添加起泡剂的措施,电解现场空气含酸浓度降至1 mg/m3以下。

  执行上岗前、在岗和离岗体检


  接酸作业工人就韭前体检应重点放在牙齿、皮肤黏膜、呼吸道检查。对于严重的牙质发育不全或其他全口性牙体硬组织疾病、影响呼吸的各种鼻腔疾病、错牙和畸形所致前牙前突外露和深复牙所致下前牙过度磨耗者,可列为职业禁忌证。
  接酸作业工人每年至少应进行一次体检;定期体检应重点放在口腔、鼻腔、皮肤黏膜、呼吸道检查,早期发现工人健康受损情况应及时处理。对于这些系统的早期或可疑病变,如为观察对象,应停止接酸,调离到其他岗位,并做进一步健康检查;如确定为这些系统病变,应进行及时治疗。

  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定期轮岗


  对于接酸作业工人要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并永久保存;其中工龄在4年以上的接酸作业工人应轮换岗位,安排到其他不接触酸的岗位工作。

  加强职业卫生培训


  企业安全管理部门应对劳动者进行上岗前和在岗期间的职业卫生培训,普及相关法律知识和职业卫生知识,告知其本单位职业病危害及可能产生的健康损害;指导劳动者正确使用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和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对劳动者进行遇险时应掌握的自救知识培训。劳动者经企业安全管理部门培训考核合格认可,方可上岗作业。

  佩戴使用个人防护用品


  针对各种酸雾的职业危害特点,工人应佩戴防毒面具,防止毒物对牙齿损伤和财呼吸道黏膜刺激作用。为防止酸雾对劳动者眼睛的危害,应给工人发放封闭式防护眼镜。工人现场操作时应严格穿戴防酸手套和防酸雨靴,减少皮肤暴露面积,以免其对皮肤刺激。如发生“跑、冒、滴、漏”现象,工人一定要穿戴上述防护用品后,才能进行必要的维修操作。

  作业工人卫生保健及应急处理


  用人单位应在车间设置洗浴设备,发放含氟、防酸脱敏牙膏或含氟水,使接酸作业工人在工间或午间增加1—3次刷牙,并经常漱口,以减低牙齿表面酸浓度。对暴露皮肤常用碱性肥皂水进行清洗,减少皮肤损伤。吸烟会加重硫酸对接酸作业工人身体危害,应引导工人戒烟。车间应全天供给开水,使工人多饮水,加强营养,多吃水果、蔬菜,以增强机体代谢。
  在车间内的合适地点安装应急洗眼冲淋设备,当酸溅人工人眼内时,应立即用大量清水清洗。如皮肤接触大量硫酸时,应立即用大量清水和5%碳酸氢钠溶液冲洗,应设置能加温的应急水淋浴设施f应设置不断水的供水设备)和碱中和水槽。

  定期监测


  用人单位应按《职业病防治法》及配套法规规章要求,委托已取得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资质的机构,定期对接酸作业点空气中的酸雾浓度进行监测,监测数据应归档,并永久保存。用人单位对于不符合《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中规定的职业接触限值要求的岗位,应及时分析原因,采取治理措施,确保降低空气中的酸浓度。


------分隔线----------------------------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