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劳工资讯>>分析评论

食品安全危机----现状与根源

发布时间:2016-05-09来源:《安康通讯》2012年5月 第46期 作者:阿洌 点击:183次
  记得十几年前,也就是90年代末,听一位在欧洲生活了多年的老前辈说起:医生告诫他,现在所有的食物都有毒,所以你不能偏食,因为同样的毒素在身体里累积起来,会死得更快;你应当什么食物都吃……
  这是我第一次听说:“不要偏食”是为了让吸收的毒素均衡,而不是为了吸收营养均衡。这也是第一次,我意识到“食品安全危机”这回事儿。
  更早前,即1998年,香港发生禽流感,死了6人,150万只家禽被屠。后来,2008年和2011年又发生了两次,而且因为病毒出现变种而更为棘手。90年代至今,英国发生了多次致人死命的疯牛症。2001年2月英国又发生口蹄疫。尽管口蹄疫被认为只会在猪、牛、羊之间传染,对人类威胁极小,但政府为了保持“无病菌”形象,维护出口地位,不肯使用注射疫苗的办法,惊慌失措之下,以补贴为代价杀死600万头牲口,损失约171亿美元。2002年,信报引用一位香港医生的话说:“猪肉含哮喘药,牛肉有疯牛症因子,蟹含抗生素,鸡只有流感……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安全的食物?” 
  中国近几年有关食品问题的报导越来越多,跟环境破坏的速度一样超英赶美,达到了“不知道哪种食品没有毒”的境界。媒体的第一反应总是“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确,发达国家做过相当多的补救,有不少可借鉴的具体经验。但它们和中国有更多相同的问题,根源也一样。
  各国政府及媒体尽力隐瞒一点:食品问题首先源于农业、养殖业采用的资本主义工业化的经营方式——即集约化养殖、运输、加工和销售。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主义农业在一定时期内提高土地肥力,同时破坏土地肥力的持久源泉,破坏了一切财富的源泉——土地和工人。

资本主义农业、养殖业的危害


  为了尽快获取最大利润,资本主义农业倾向于耗尽地力。过度使用化肥,损害了土壤中的有机物,破坏环境(进入水源后可杀死鱼类)。农业和养殖业因专业化而分离,割断了两者之间的物质循环。人畜粪便等天然有机肥料不再使用,往往未经处理就排入江河,成为又一个重要污染源。农药的滥用更是环境污染和食品问题的一大祸根。
  捕捞和养殖业也是如此。渔业公司捕鱼贪多求快。假如生物链因此断裂,它可不管!畜禽鱼的养殖普遍使用了可致癌的激素(欧洲已禁用),以便使它们长得快些,多产肉、产奶。今天,大型的畜禽养殖场已不是带着温馨田园风味的家庭农场了。成千上万畜禽挤在狭窄的空间里吃喝拉撒睡,缺乏运动,体质差易生病,在拥挤的空间里又易于传染,于是需要喂下大量的抗生素。这种种毒素最终都通过餐桌进入我们体内。如果肉质变差,没味道,那也没关系,香料工业可以用各种化学品模仿出各种香味来。这些化学品会不会对人体有害呀?……那是“商业秘密”!
  饲料生产也工业化了,为此消耗了大量玉米和谷物(要知道,全球约有10亿的饥饿人口),而如今,死猫死狗、大量动物内脏、骨头,甚至粪便垃圾都磨碎掺到了饲料里。病原体就在不同动物之间传播开来。比如“海绵体脑病”本来只存在羊的身上,人吃到这种病羊肉关系不大。但(素食的!)牛吃到含有带病羊肉的饲料,却引发了疯牛症。养殖场里畜禽的粪便则成了有害且难处理的垃圾。最后,集中和长途运输、集中屠宰和加工,大量畜禽肉集中制成肉饼,都使疾病传染的机会大大增加。中国养殖业的创新之处,是在饲料里掺进了大量三聚氰胺(“假蛋白”)。
  水果方面,为了早上市早挣钱,对人体有毒有害的催长素、催红素、膨大素被尽情使用。加工储存时则滥用防腐剂、着色剂、打蜡、漂白染色等。个体农民也不再是自给自足经济下的小农,早已陷进市场经济和竞争的泥坑里。你“身上流着道德的血”,不肯那么干,成本就比别人高,赚不到钱,还可能亏钱,背债,破产。
  麦当劳式快餐则有垃圾食品之称。它缺乏营养,导致肥胖,肉类中的荷尔蒙会影响男性发育。有人曾“自愿献身”做实验,每天只吃麦当劳快餐,不到一个月就百病丛生。

假冒伪劣和老板的发家史


  不管报纸杂志、专家学者怎样鼓吹私营企业的“活力”和“贡献”,总的来说,和当代中国老板的发家史相伴的,是一系列灾难和罪恶:对工人(尤其是来自农村的工人)的残酷剥削和欺辱;劳动保护方面的大倒退;勾结官员盗取国有资产或强迫拆迁;大肆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假冒伪劣产品(包括食品)泛滥成灾。80年代中期就发生过轰动全国的晋江假药案。一直到90年代,消费品市场简直是假冒伪劣之天下。它和豆腐渣工程一起,是中国老板“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只有进口货和外销货的质量才可靠。于是很多厂家在电视上打广告时,都自称是“出口转内销”。
  先富人士的增多形成了重要市场,许多日用消费品的质量因此大有改进。在城市的商场里买到质优的真货已不难了。但同时,农村和中西部沦为伪劣产品倾销地,结果在污染源不多的农村,农民竟也大量致癌。

不同阶级的反应


  有毒食品是“平等的天使”,官员老板也好,贫民也好,它都眷顾。它对下层群众“更平等些”——他们的生活条件最坏,吃下的有毒有害食品最多,对问题了解得最少。在发达国家,食用汉堡包和廉价肉饼的,主要是工人阶级。在中国,工业区里的工人大概是地沟油的最大消费者。
  富裕阶层则热衷于“绿色食品”、“健康食品”,追求健康简直达到病态的程度。所谓“有钱的用钱扛,没钱的拿命扛”。某些政府部门、公司企业干脆买块地自己种菜搞特供。
  我们的社会生活,仍然是恩格斯所说的“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假如中上层人士也吃下不少毒物,那不奇怪。有毒食品的制售者关心的是钱财到手,至于谁吃下它,谁受害,对他们来说无所谓。再拿地沟油来说,工业区的饭馆和摊点固然少不了它,市区里的中高档餐厅同样有它的踪影。何况,不少粗加工过的地沟油卖给了大品牌的公司,深加工后再掺进食用油(搞过地沟油生意的人都会自己买猪肉来熬油)。媒体舆论纷纷指责监管部门,似乎执法者廉洁、严格(且无所不能)的话,“坏现象”就能绝迹。可惜大部分食品都是用不安全的方法生产、加工的,更不要说环境污染了(多少粮食作物是用工业污水灌溉的!多少鱼虾生活在污染日益严重的江河湖海中!)。真要严格执法,就意味着控制经济各环节的运行,甚至把整个商品经济的根子挖掉了。
  事实上,执法者在有毒有害食品的汪洋大海中也自身难保,他们向记者诉苦:“都一样,大家都是消费者,谁家不天天炒菜吃饭,每天加工十几吨,这么多毒油流向社会,想一想都觉得可怕。谁能保证自己吃不到泔水炼出来的食用油?”这是可信的。假如中上层人士没有身受其害,恐怕也不会有“雷厉风行专项整治地沟油”之类的行动吧。但结果呢?据报纸引述某专家的估计:“彻底禁绝地沟油,可能还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

出路在哪里?


  面对愈演愈烈的环境与食品危机,有人“向前看”,有人“向后看”。
  有人希望回到30年前。那时天是蓝的,水是清的,空气中没有那么多烟尘和废气,森林不像现在这样普遍被滥砍滥伐,或可笑地种上同一品种的树。那时鱼肉菜蛋和水果都是安全的,蒸馒头的时候不用拿硫磺来熏白,油条里不会加进洗衣粉……
  有人则声称,不应当“反对现代化、城市化,反对市场经济,甚至反对高速公路,反对汽车”,相反,一切问题都是“现代化不彻底的结果”。要说明一下,这些人口中的所谓“现代化”,通常就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资本主义的代名词。具体来说,就是“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
  我们前面已经谈过资本主义农业、养殖业的祸害。事实是:当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病入膏肓,落后国家走资本主义道路,结局要悲惨得多!
  “现代化”的主要特征之一:“吃穿住行都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一部分”。也就是说,我们已经脱离了“生产为了本人及家庭消费”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今天,大工业已占据支配地位,生产者和生产所用的材料来自全社会,产品则供应全社会(全球)的消费。这一点我们都同意。马克思百年前就一再说过。他还进一步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就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也就是说,大工业(生产资料)掌握在少数老板手中,并成为他们个人发财的工具。追逐利润的动力和竞争的压力,促使他们努力“降低成本”,假冒伪劣和提高质量都是竞争的重要手段,只不过针对着不同的市场、不同的消费群体而已。
  个别平民百姓利用阳台或空地自己种点蔬菜。这只能是权宜之计。它的确包含着“合理因素”,也就是直接为消费而生产,为满足人的需要而生产,而不是以获取利润为动力。但要每家每户都自己种菜和养殖,等于倒退到小生产时代,在今天根本就不可能。马克思在《资本论》里写道:“历史的教训是:……合理的农业同资本主义制度不兼容。合理的农业所需要的,要么是自食其力的小农的手,要么是联合起来的生产者的控制。”养殖业也是如此。要彻底根绝食品问题,我们确实只能“向前看”,但不是朝向“更彻底的市场经济”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道路,而是——劳动者集体掌握全部的生产工具、流通手段和分配手段,直接为满足人民的需要而生产。


画中文字:
我就是要你买垃圾!
——资本主义的嘴脸


参考 复旦大学研究生吴恒联合34名志愿者创建“掷出窗外”www.zccw.info网,搜集了2004年至今全国各地有毒有害食品记录,达3000条之多。



辛克莱小说《屠场》简介


转自:《安康通讯》2012年5月 第46期

相关链接:[专题] 辛克莱《屠场》——恶劣的劳动条件·资本主义工业下的食品安全



  19世纪末,美国一群劳工运动份子合伙出版一份捍卫工人利益和立场的《向理智呼吁报》,很受工人欢迎,许多年里都有很大影响。
  1904年,该报赞助25岁的作家厄普顿•辛克莱到芝加哥的屠宰工厂当工人,劳动和生活七个星期。在这里,辛克莱亲身体验和观察到资本家对工人的残酷剥削:劳动强度大,劳动条件恶劣,工人的肺里吸满了骨粉,且死伤频繁,不慎跌入高温的大肉桶就变成“高级食用猪肉”。即便如此,工厂还要千方百计克扣工资。
  肉食的制作过程极不卫生,车间里尽是恶臭和污秽,病死的动物一样是加工原料;被毒死的老鼠、腐烂的臭肉,都可以制成罐头或香肠,只需做化学处理,比如给发酸的猪肉搓上苏打粉,“需要什么颜色、什么香味、什么味道就能有什么颜色、什么香味、什么味道,然后卖到自助午餐柜台上去”。总之,“除去猪的嚎叫声外,他们利用了猪身上的每一样东西”。政府检疫人员呢?只是摆设而已。
  之后3个月,辛克莱在“泪水和痛苦”中创作了《屠场》这部充满激情而又具体入微的长篇小说,于1905年在《向理智呼吁报》上连载。由于主流商业出版社跟资本家关系密切,不愿出版这部小说。辛克莱于次年自费将它出版。当书中内容引起轰动和争议时,许多肉食加工工人和包装工人站出来支持辛克莱,证实书中所写的完全属实。
  小说以立陶宛移民工约吉斯为主角,描写他一家来到美国后的悲惨遭遇。约吉斯起先自恃身强力壮,相信能靠双手开创幸福生活,直到被紧张繁重的劳动榨干,受伤后被踢出工厂。后来又因怒殴奸污他妻子的工头而入狱。妻子死于难产后,他离家流浪,打短工,行乞,干过抢劫勾当,甚至在屠场工人罢工时当了工贼,最后在风起云涌的工人斗争中,他的阶级觉悟幡然苏醒。
  小说原名The Jungle,意为“丛林”,指弱肉强食的资本主义社会。作者的目标重点是抗议资本主义制度对工人的剥削压迫。但结果,真正引起轰动的却是“食品安全问题”,尽管书中涉及这部分的篇幅不多。美国肉类销量急剧下降,欧洲削减一半从美国进口的肉制品。政府被迫着手调查,并立法监管食品和药品安全。辛克莱揶揄说:“我要瞄准公众的心,不料打中的是胃。”看来当时的美国,消费者运动就已大有可为,至于劳工问题,大概难得有人放在心上了。



------分隔线----------------------------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