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劳工资讯>>历史资料

辛克莱《屠场》----恶劣的劳动条件•资本主义工业下的食品

发布时间:2016-04-29来源:屠场 作者:辛克莱 Upton Sinclai 点击:311次
● 辛克莱《屠场》简介
专 题
·辛克莱《屠场》简介
·辛克莱的《屠场》
· 消失的“屠场” 
·重读厄普顿·辛克莱《屠场》
·辛克莱、《屠场》和食品安全
·辛克莱和“结束加利福尼亚的贫困”运动


 

辛克莱《屠场》简介


  1905年2月至11月,《屠场》在《诉诸理性》上连载。全书结构颇似狄更斯式的流浪汉小说,写一对来自立陶宛的新婚夫妇——约吉斯和奥娜——的悲惨遭遇。他们满怀憧憬从家乡来寻找美国梦,在芝加哥肉食加工厂找到工作,以为美好生活将从此开始。不料灾难接踵而至,先是约吉斯工伤失业,接着奥娜被工头奸污,约吉斯怒打工头而入狱,随后妻子难产死亡,幼小的儿子淹死。亲朋好友中男的流落街头,女的被逼为娼,美国梦演变为最可怕的梦魇。文学的特权就是能将一百个人的不幸都让一个人来承受,凡是能想到的人间悲剧似乎都降临到了约吉斯。更有甚者,这个万恶的资本主义机器不仅害得他家破人亡,还毒害了他的心灵。他自暴自弃,干起合伙抢劫的勾当,甚至还在屠场罢工时当了工贼。所幸的是,在风起云涌的工运中,约吉斯终于找到了社会主义,他的阶级觉悟被唤醒。小说结尾时,他深信社会主义是唯一的出路,而这也正是辛克莱的信仰。
  《屠场》原名The Jungle,更确切的意思是“丛林”,辛克莱要揭露的远远超出屠场的肮脏,而是这个弱肉强食世界的丛林原则。这是一本社会主义宣传小说,是对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被非人化的抗议。杰克·伦敦认为,《汤姆叔叔的小屋》为黑奴所做的,正是《屠场》为今天的工资奴隶所做的。读者可以看到,对屠场污秽环境的描写只占全书很少篇幅,而且主要是从工作条件之恶劣的角度来写的。辛克莱的本意不是揭露食品安全问题,对他来说,资本主义机器对人和人性的强暴要严重得多。这就是为什么他说公众没有领会小说的主要精神,换言之,屠场的肮脏有点喧宾夺主。

  The Jungle is a 1906 novel written by author and journalist Upton Sinclair. Sinclair wrote this novel to highlight the plight of the working class and to remove from obscurity the corruption of the American meatpacking industry during the early 20th century. The novel depicts in harsh tones the poverty, absence of social programs, unpleasant living and working conditions, and hopelessness prevalent among the working class, which is contrasted with the deeply rooted corruption on the part of those in power. The sad state of turn-of-the-century labor is placed front and center for the American public to see, suggesting that something needed to be changed to get rid of American "wage slavery".[1] The novel is also an important example of the "muckraking" tradition begun by journalists such as Jacob Riis. Upton Sinclair came to Chicago with the intent of writing The Jungle; he had been given a stipend by the socialist newspaper The Appeal to Reason. Upon his arrival in the lobby of the Chicago Transit House, a hotel near the stockyards, he was quoted as saying, "Hello! I'm Upton Sinclair, and I'm here to write the Uncle Tom's Cabin of the Labor Movement!"[2]. He rented living quarters and immediately immersed himself in the city by walking its streets, talking to its people, and taking pictures. One Sunday afternoon, he worked his way into a group of Lithuanian immigrants getting together for a wedding party – "Behold, there was the opening scene of my story, a gift from the gods". He was welcomed to the festivities and stayed until two o'clock in the morning.[3]
  The novel was first published in serial form in 1905. "After five rejections", its first edition as a novel was published by Doubleday, Page & Company on February 28, 1906, and it became an immediate bestseller.[1] It has been in print ever since.


 
○ 辛克莱的《屠场》

 

网址:http://latteroom.blogbus.com/logs/44708250.html

部分内容选摘自《美国改革的故事》 2009年8月20日



  19世纪末期美国食品加工业迅速发展。随着城市的崛起,城市生活的繁忙节奏使人们越来越多地依靠购买加工食品来丰富餐桌,而很少再像从前那样一切都由家庭主妇们自己来制作。随着冷冻车和保鲜技术的发明,人们可以享用到数百里外的食品加工厂所生产的各种肉类、水果和蔬菜。但是由于天然冰不足以维持所有的食品不变质,于是食品药剂师便将硼酸、硼砂、苯甲酸、香酸盐等化学药品应用于食物的防腐和保鲜。
  防腐剂的生产和使用虽然能够使消费者得以享受到更加丰富的食品而不再受当地的土壤、气候和时令条件限制,但是另一方面,当时人们对这些防腐剂在使用剂量上的安全标准却尚不能很好地把握。更有甚者,食品公司的药剂师还往往偷梁换柱,用所谓“创造性化学”的技巧把龌龊的配料制成体面的食品。例如:南达科塔州食品化验员曾经报道过当地市场上出售的蜂蜜主要由葡萄糖和臭虫造出;橄榄油一点不含橄榄而完全用棉籽油充数;罐装鸡肉和罐装火鸡肉中一点没有鸡肉或火鸡肉在里面;黄油中用胡萝卜汁调色,用硼砂和甲醛做防腐剂。总之,大量根本不适于出售的食物就这样被运到了市场。
  药品业问题的严重较之食品业的黑幕则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专利药品业差不多从一开始就是一个骗局,而那些药品垄断公司则差不多就是“毒药托拉斯”。所谓的“镇静糖浆”以及当时的许多补药,其基本成分则不是吗啡便是可卡因,服用后疗效自然会“立竿见影”,孩子们会哭着喊着地要喝,而一些被蒙在鼓里的使用者也稀里糊涂地变成了醉鬼或是嗜毒的瘾君子。
  在《诉诸理性》周刊的赞助下,25岁的辛克莱来到芝加哥“屠场”,在其中一家工厂里做起了工人。他在工人中间生活了长达七周的时间,亲眼目睹了许多令人发指的黑幕,了解到了很多其他记者未能了解到的内情。在这七个星期里,辛克莱体会了肮脏和剥削,亲眼目睹了资本家那种全然不将民众放在眼中的恣意妄为。屠宰场里的恶臭和一幕幕的悲剧久久萦绕在辛克莱的脑际。离开芝加哥后,辛克莱回到老家新泽西,写下了这段难忘的经历,字里行间充满了诗人的激情,这就是小说《屠场》诞生的背景。
  《屠场》讲述了在芝加哥屠宰厂工作的一位立陶宛移民的经历。主人公真切地目睹了一幕幕令人难以置信的场景:病死动物成为肉类加工原料;被毒死的老鼠被加工成火腿肠;掉进锯末堆里的火腿肠被包装出厂;更有甚者,劳累过度的工人一旦不慎跌入高温的大肉桶中,除去骨头便立时一无所剩,整个人都被送到了公众手里,成了“高级食用猪肉”。
  “从腌肉车间里取出的猪肉常常发酸,就搓上苏打粉,去掉酸臭味,经过化学处理,需要什么颜色、什么香味、什么味道就能有什么颜色、什么香味、什么味道,然后卖到自助午餐柜台上去。有‘五香火腿’、‘红焖松鸡’、‘红焖火腿’。作火腿有巧妙的机器专门灌注盐水。凡是已经腐烂得再也不能派任何用场的臭肉,连同地面铲起的渣滓一道,用来制成罐头,或者剁碎制成香肠。
  已经生霉发白没人买又运回来的食品,用硼砂和甘油处理之后,又作为原料重新制成正品。香肠是最可怕的:肉仓里肉就丢在地下,和垃圾、锯沫混在一起,一任工人在上面践踏,吐痰,留下成亿的肺结核细菌。仓库里污水横流,老鼠乱跑,毒死的老鼠连同作为毒饵的面包和肉一起铲进一个大漏斗绞肉机去作香肠……”
  正如书中一位人物所说,在屠宰场里,“他们不浪费任何东西”,“除去猪的嚎叫声外,他们利用了猪身上的每一样东西”。成年人在吃进大量熏肠时,那些为掩饰腐肉的质地而使用的化学物质也使他们自己慢慢地中毒。然而,对于这一切,政府的食品监督员在重金贿赂之下,则是熟视无睹,听之任之。书中的描写具体而生动,读来令人触目惊心。
  小说连载后,辛克莱联系了五家主流商业出版社,均遭拒绝。当时人们认为,食品安全、工作环境问题应该由记者去报道,不该是文学的内容。但实际上,由于报业集团和实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对报道此类问题会留一手。一气之下,辛克莱决定自费出版。他发表了一封公开信,谴责出版商,建议出版一个“支持者版”,以每本1.20美元的价格请求读者通过预订预付来帮助该书的出版。两个月内他就收到几千份订单,征集到四千元,足够排版制版。
  1906年2月,这部作品甫一问世,书中暴露的美国肉品加工行业的种种内幕,在美国公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罐头厂的工人们也站出来作证。人们对肉类加工过程中的不良卫生状况表现出了极大的愤慨,对肉食品检疫人员严重的玩忽职守行为感到震惊。屠宰场中肮脏的食品加工方法令许多人感到恶心。美国国内肉类食品的销售量急剧下降,欧洲削减一半从美国进口的肉制品,美国整个畜牧业陷入一片恐慌。
  传说西奥多·罗斯福总统读《屠场》时,正在用早餐。当读到香肠中混进死老鼠等令人作呕的肉食品加工情节时,他砰地把书扣在桌上,双手紧紧地压在书上。突然间,他又从桌旁站起来,大喊着:“我中毒了!”紧跟着,就把吃了一半的香肠统统扔出了窗外。从此,罗斯福总统就变成了一位素食主义者,并决心整顿美国食品加工业和药品市场。他专门约见了作者辛克莱,并责令美国农业部调查肉联厂的情况,调查的结论是“食品加工的状况令人作呕”。
  在舆论的强大压力下,当年6月美国国会即通过了两部联邦法律:纯净食品和药品管理法案以及肉类检查法案,并建立了以化学家威利博士(Dr. Wiley)为首,共11名专家学者组成的班子,形成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ederal Drug and Food Administration,FDA)的雏形。从那时起,在美国制造、出售掺假食品和药物,就将被定为联邦刑事罪行,违法者将被处以500美元(这在当时是一笔庞大的数目)罚款以及一年监禁。
  在美国历史中,每当危机发生,自下而上的民间抗议一次又一次地推动了社会改革和进步。参与进步运动的人物中,一马当先的是那些黑幕揭发者(Muckrakers,耙粪人),他们深入社会作调查,揭露腐败违法现象。罗斯福这样称呼是将他们比喻为班扬小说《天路历程》中那个手拿粪耙的人,只见地上脏物,不见天堂光环。罗斯福并非不承认他们的作用,但也不愿意过激的言辞引发社会骚动。辛克莱凭借《屠场》一举成名后,接受采访不断,激扬文字,针砭时弊。个性强悍的罗斯福对此感到不悦,他让出版商传话:“告诉辛克莱回家去,也让我来领导一会儿这个国家。”
  除了辛克莱,重要的黑幕揭发者还很多,如《城市的羞耻》的作者林肯·斯蒂芬斯,《美孚石油公司史》的作者艾达·塔贝尔等。辛克莱值得一提的作品还有《铜筹码》,它的矛头直指新闻机构和报业集团,指责它们压制和歪曲新闻。铜筹码是当时妓院中嫖客交给妓女表明已经付费的标志,这显然是对媒体的极大嘲讽。该书引起巨大反响。这一切表明,通过参与,人们是有可能改变社会的。
  《屠场》这部一百年前的美国小说所披露的残酷现实在今天的中国依然存在,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 消失的“屠场”
 

网址: http://lnlib.vip.qikan.com/Article.aspx?titleid=j......

《今日文摘 》2009年3期 林天宏


  在100年前的美国,食品生产线上的安全状况,似乎比现在的中国更糟。 
  1905年,美国作家厄普顿•辛克莱潜入芝加哥一家大型肉制品厂,与工人一起工作了7周。随后,在小说《屠场》里,他描绘道:“坏了的猪肉,被掺上苏打粉去除酸臭味;毒死的老鼠被一同铲进香肠搅拌机:洗过手的水被配制成调料;工人们在肉上走来走去,随地吐痰,播下成亿的肺结核细菌……” 
  当时的美国,劣质食品数不胜数,政府监管不力,民众早已强烈不满。于是,《屠场》一书问世后,整个美国社会处于一种怒不可遏的状态中。
  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罗斯福总统有着亲身感受。1896年,他曾带领部队参加美西战争,但携带的罐头中有大量的变质食物,数千名美国士兵因腹泻失去战斗力,甚至有数百人丧生。 
  此时,作为总统的罗斯福在一份备忘录中写道:“……如果这个问题不得到有效解决,民众就会逐渐失去对政府的信任,更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将会随之出现……” 
  其实,在此前的16年里,几任美国总统都注意过药品和食品的安全问题。但由于检测手段不力,以及食品加工业资本家的贿赂与阻挠,努力都以失败告终。 
  此时罗斯福下定决心,整顿美国食品加工业和药品市场。他任命哈维•威利作为农业部化学局局长。这个化学家被人称为“好斗的雄狮”,他亲自制定了药品和食品质量鉴定的实验方案,并通过各种媒体进行舆论宣传,抨击那些不择手段的制造商。 
  随后,以威利博士为首,共11名学者专家,组成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雏形。美国参议院又以63票对4票的绝对优势,通过《纯净食品及药品管理法》。 
  从那时起,在美国制造、出售掺假食品和药物,就将被定为联邦刑事罪行,违法者将被处以500美元(这在当时是一笔庞大的数目)罚款以及一年监禁, 
  食品加工业制造商也不得不顺应形势,他们主动要求联邦政府和FDA为他们制定极其严格的卫生与健康标准。一个商人甚至公开表示:“……这是让美国人恢复信心、重新购买罐头食品的唯一办法。” 
  如今,FDA这个“公众食品安全保护神”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机构,在全美下设150余个地区办公室和各种实验室,数千名科技人员日夜不停地对各种食品和药品进行分门别类的检测。2008年,FDA的财政预算高达21亿美元。 
  今天的美国食品市场,再也见不到《屠场》中描绘的场景。虽然偶尔也会出现“黑心食品”和“黑心药”,一旦暴露,企业将面临破产,肇事者有家破人亡的危险。 
  不过,自己作品的这一结果,厄普顿•辛克莱似乎从未料到。他的目标首先在于揭露资本主义企业下工人的非人劳动状况,这点却被忽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说:“我原瞄准的是公众的心,不料打中的却是胃。” 
  在厄普顿•辛克莱所处的那个年代,美国正处在急遽工业化时期,腐败、贫富分化、道德沦丧等社会问题层出不穷,这与当代的中国颇为形似。 

 
○ 重读厄普顿·辛克莱《屠场》

 

  厄普顿•辛克莱,U.(Upton Sinclair 1878-1968)。作家。1878年9月20日出生于马里兰州的巴尔的摩市。祖上是名门贵族,传到他的父亲时,家境已经破落。父亲以卖酒为生,收入微薄。后全家迁居纽约。他一边工作,一边求学,先后在纽约市立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读书。15岁开始给一些通俗出版物写文章,靠稿费维持生活;1902年参加社会党;曾对芝加哥的劳工情况进行调查,并据而写成长篇小说《屠场》。“从腌肉车间里取出的猪肉常常发酸,就搓上苏打粉,去掉酸臭味,经过化学处理,需要什么颜色、什么香味、什么味道就能有什么颜色、什么香味、什么味道,然后卖到自助午餐柜台上去。”
  有“五香火腿”、“红焖松鸡”、“红焖火腿”。作火腿有巧妙的机器专门灌注盐水。凡是已经腐烂得再也不能派任何用场的臭肉,连同地面铲起的渣滓一道,用来制成罐头,或者剁碎制成香肠。已经生霉发白没人买又运回来的食品,用硼砂和甘油处理之后,又作为原料重新制成正品。
  香肠是最可怕的:肉仓里肉就丢在地下,和垃圾、锯沫混在一起,一任工人在上面践踏,吐痰,留下成亿的肺结核细菌。仓库里污水横流,老鼠乱跑,毒死的老鼠连同作为毒饵的面包和肉一起铲进一个大漏斗绞肉机去作香肠……”
  这样令人作呕的场景,是美国作家厄普顿·辛克莱100年前的小说《屠场》的片段,描绘的是芝加哥某肉类食品加工厂。为揭开食品安全问题冰山一角的辛克莱,他到芝加哥的肉联厂里和工人们一起生活了七周,亲眼目睹和听说了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和细节。这本小说以立陶宛来美移民日格斯一家在肉联厂打工的悲惨生活为主线,揭露了肉联厂工人们的非人道的劳动状况。令辛克莱没有想到的是,小说出版后,人们最为震惊的不是工人们恶劣的劳动环境,而是食品安全问题。他后来曾就此调侃,“我想打动公众的心,不料却击中了他们的胃”。
  现在的中国,正经受前所未有的考验。
  民以食为天,可是,我们现在流行的却是“吃鸭蛋俺知道了苏丹红,吃猪肉吃出了盐酸克伦特罗(瘦肉精);吃鱼知道了叫“胭脂红”,“柠檬黄”的染色剂;这回喝牛奶终于喝出了什么叫“三聚氰胺”.......”。朋友间笑谈,现在能吃什么,什么是安全的?原来有朋友专门开车到乡下去买土鸡蛋给孩子吃。可是,不知道农民同志都是从城里买回去,放在自己的篮子里,弄上点鸡粪,就马上由“城镇户口”转成了“农村户口”。蛋的价格,由原来的每粒0.9元,直接增值到1.5元以上。农民们自己种出来的水灵灵的菜,自己都不吃。有同事曾经跟农民要过菜苗,然后,跟农民一起种在地里,结果,农民的菜拿到市场上卖的时候,同事的菜还不过10公分高,还算是小苗了。可是,农民们的菜怎么就那么水灵哟!!!
  要不,就在阳台种点花,专门供孩子吃,卫生间里养几只鸡,专门下蛋给孩子吃,至于大人,反正已经中毒多年了,无所谓了。
  谁能来监管一下呢?又可怜,又无助的老百姓,谁能帮助我们呢?
  一百年前,老美因一本小说,而设立了现在世界上最大的食品与药物管理机构之一: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用以确保美国本国生产或进口的食品、化妆品、药物、生物制剂、医疗设备和放射产品的安全。那么,在一百年后的今天,中国同样也遇到过这样的危机,我们应该怎么办?在中国,一个工薪阶层的百分之五十的收入还在为吃而买单的时候,出现这样利欲熏心的事件,难道不应该有所动作了吗?

 
● 辛克莱、《屠场》和食品安全



 

网址:http://www.dooland.com/magazine/article_31895.html

来源:商业价值 10年2月号


  1906年5月26日的《纽约时报》写道:“华盛顿5月25日,参议院今天通过了‘贝弗里奇肉类卫生检查法案’,从而在一系列的激进立法中成为又一个令人感到意外的法案。导致它获得通过的直接原因是厄普顿•辛克莱的小说《屠场》中的黑幕揭露。”“该修正案规定政府将对美国的每一处牲畜屠宰加工场进行卫生检查。任何加工厂宰杀后的畜体都必须携带表明屠宰日期和时间的标签。所有被发现不宜食用的畜体及畜体的各部分将予以销毁,对违反或规避本法律的行为将处以10000美元的罚金和2年监禁。卫生检查费由屠宰场支付。所有被发现以任何方式加以人工着色因而不适于食用的肉类食品也将予以销毁”。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部有关食品安全的法案。
  在美国,没有多少人读过辛克莱的《屠场》,但很少有人不知道《屠场》和这部小说对于美国历史的影响。
  天资聪慧的辛克莱15岁就进入纽约城市大学,此后以写作为生。他曾经雇了两名秘书,每天写作8000字赚取稿费,按现在的说法叫做职业写手。24岁那年,辛克莱加入美国社会党,成为一名坚定的社会主义者,写作不再只为养家糊口,而成为他为社会公正而战的武器。
  20世纪初的美国,是经济飞速发展的“镀金年代”。在财富剧增的同时是巨大的贫富差距、大企业肆无忌惮的垄断、社会的弱肉强食、政府官员的贪污腐败。工业化突飞猛进的新大陆已不再是那个诞生了《独立宣言》的美国。
  “进步主义者”群体应运而生。进步主义者没有明确的纲领,没有成型的组织,聚集着不同阶层、不同肤色、不同宗教信仰的美国人,致力于以“揭黑”为主要手段的“进步运动”。西奥多•罗斯福给了他们一个绰号——耙粪人。从1903年-1912年,一本叫做《麦克鲁尔》的耙粪杂志发表了近2000篇揭露性的报道,几乎没有哪个领域能够逃脱黑幕揭发者的注意。他们揭露商人们如何为公司获得不法利益而摇身变为政客、当上议员;揭露公司的欺骗性交易内幕;揭露血汗工厂在生产中不顾工人死活;揭露皮条客如何招募并卖掉贫苦人家的女儿……
  辛克莱就是他们中的一员。
  1904年,辛克莱决定写一本揭露工厂残酷剥削和压榨工人的小说。为了搜集素材,辛克莱在芝加哥一家大型屠宰场工作了7周。之后,在“泪水和痛苦”中,他用3个月时间完成了纪实小说《屠场》,开始在一家杂志上连载。
  书中的主角是一对来自立陶宛的新婚夫妇——朱吉斯和奥娜。他们背井离乡满怀憧憬地离开家乡寻找美国梦,并在肉食加工厂找到了工作。不料灾难接踵而至,先是朱吉斯工伤失业,接着奥娜被工头奸污,朱吉斯怒打工头而入狱,随后妻子难产死亡,幼小的儿子淹死,美国梦成为悲惨的梦魇。在经历了堕落和迷茫之后,朱吉斯终于觉醒。小说结尾时,他成为了一个社会主义的信仰者。
  辛克莱本来是抱着揭露资本主义的黑暗而写这本书的,揭露食品安全问题并不是他的初衷,但美国公众似乎并没有看明白其中的阶级立场,他们惊愕的反倒是屠宰场的肮脏。《屠场》引起了全美国的轰动,他描绘道:“坏了的猪肉,被搓上苏打粉去除酸臭味;毒死的老鼠被一同铲进香肠搅拌机;洗过手的水被配制成调料;工人们在肉上走来走去,随地吐痰,播下成亿的肺结核细菌……”。民众从震惊到恐惧再到愤怒,畜牧业陷入一片恐慌,肉类食品的销售量急剧下降了50%。
  罗斯福总统接到成千上万的公众来信,决定阅读这部小说。《纽约时报》写道:“罗斯福总统读了《屠场》之后说,书中揭露的内幕让他大为震惊。他不相信真有其事,过了好长时间他才相信小说中的描写并非空穴来风。于是,总统请辛克莱来华盛顿讲讲他是如何了解到这些情况的。作为总统的座上客,辛克莱详细讲述了他如何进入工厂以及在屠场中的所见所闻。总统最后意识到他正与之打交道的这个人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于是他派劳工委员会委员去芝加哥展开调查,调查的结果是辛克莱并没有夸大他所看到的事实”。
  其实,在此之前,几任美国总统都注意过药品和食品的安全问题。但强大的企业势力都成功地用各种理由阻挠相关法律的通过。辛克莱用他的笔改变了议员们认为政府无权进入企业进行检查的传统观念。法案通过后,罗斯福任命哈维•威利作为农业部化学局局长。这位“好斗的雄狮”亲自制定了药品和食品质量鉴定的实验方案。随后,以威利博士为首,11名学者专家组成了一个专家委员会,这就是著名的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前身。
  饶有趣味的是,之后出版的《纽约时报》中还刊载了一篇以屠宰加工企业主口吻写的《屠场》片段。在这篇“软文”中,朱吉斯进入的是一个如同仙境般美好的现代化工厂。“这是一间美丽宽敞的房间。墙上贴着粉红色的墙纸。无数的电灯泡散发着柔和、朦胧的光。梦幻般的音乐从房间的深处飘过来。沿着墙有很多猪圈,毛色光鲜的猪儿们正在打瞌睡或者心满意足的散步。每一个猪圈前都坐着一个消过毒的人,手中拿着一把大扇,有节奏的扇着风——朱吉斯和他的同伴坐在一圈椅子上,每个人的前面都安装着一部和X光机相连的望远镜。25架望远镜同时对准地板中央的一个小平台,那上面放着一块刚刚生产出来的火腿,25双眼睛贴着望远镜,仔细地检测着那块火腿……”。怎么样?这样的文风很熟悉吧。这篇用揶揄的口吻杜撰的文章每天不是正以不同的方式出现在我们今天的电视屏幕上、报纸上、杂志上吗?
  2008年5月,我负责制作一期有关食品安全的节目,在此之前有关中国出口食品有毒的报道集中爆发,其中就有出口猫粮导致美国猫死亡的案例。在准备节目的时候,我翻阅了《屠场》以及《寂静的春天》和《快餐王国》三部影响美国人食品安全意识的重要著作,并为之震撼。半年后,中国乳业三聚氰胺事件爆发,数万中国儿童的肾脏里长出石头。而几个月前毒死美国猫的罪魁祸首就是三聚氰胺。欲哭无泪。
  那些整天做着光鲜的广告,宣讲道德与责任的企业家和大企业辜负了我们的信任,戕害着人群中最柔弱的小孩和中国社会最弱势的家庭。
  夜半时分,在博客上我曾写下这样的文字“利益、无知、失职和事不关己造就了上千个世界上年龄最小的肾结石患者。三聚氰胺是商业道德缺失时代的罪证,甚至,是我们所有成年人的良心罪证”。是的,这是我们所有成年人的罪证。
  我们当中的不少人,包括我自己都曾经有可能在不同程度上阻止这样的悲剧发生的可能性,但我们都失去了探究下去的动机和愿望。
  现在,位于加州的“厄普顿•辛克莱屋”是一个国家历史纪念馆。美国还设立了厄普顿•辛克莱奖,奖励在教育领域和维护新闻自由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个人。
  我们的时代没有辛克莱。

 
○ 辛克莱和“结束加利福尼亚的贫困”运动

 

网址:http://lnlib.vip.qikan.com/Article.aspx?titleid=du......

来源:《读书 》 1981年3期 作者:陈德彰 1981年3月


  阿泼顿·辛克莱(Upton Sinclair,1878—1968)是美国近代著名作家之一,他一生写了八十余部小说。《龙牙》(Dragon’s Teeth,1942)曾获得普利策文学奖金。有人称辛克莱是自然主义小说家,也有的文学史把他列为浪漫主义小说家。但是谁也不否认,辛克莱是一个杰出的宣传鼓动家。他的作品大多是政治历史小说。在他的小说中,从新闻采访得来的事实和一些虚构的情节巧妙地结合起来。应该说,辛克莱是一个带有浪漫主义的现实主义作家。他一方面揭露他所见到的社会上的种种不合理,另一方面提出了自己对社会的理想。他自称是一个社会主义者,但正如列宁批评他的,他只是在感情上,而不是在理智上是一个社会主义者。他反对不合理的资本主义社会,他又反对无产阶级进行革命。他最有名的小说是一九○六年出版的《闹区》(The Jungle,中译本名《屠场》)。他找过许多出版商,可是都拒绝出版这本书,于是他只好自己花钱出版,但很快就成为一本畅销书。该书的内容讲述在芝加哥某堆料场工作的一家立陶宛移民的种种不幸遭遇。小说的主人公为了寻求美好的生活,最后参加了社会党。出乎意料的是,书中对于芝加哥肉类食品加工业不卫生的状况的辛辣的揭露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以至促使国会很快通过了“食物和药品卫生法案”(The Pure Food and Drug Act)。在其它几本小说里,辛克莱呼吁提高工人的工资,改善劳动条件,还提出要对法庭的所作所为进行审查,改进犯人的待遇,主张废除禁酒令等。在他十一本以拉内为主人公的小说(第一本《世界末日》,World’s End,出版于一九四六年,最后一本《拉内·伯德回家》The Return of Lanny Badd出版于一九五三年)里,辛克莱让他理想化的人物拉内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那一段历史上几乎所有的重大事件。拉内对世界范围内许多重大的问题都提出了建议和看法,成为政治、经济和军事界的理想人物。实际上拉内只不过是辛克莱自己理想的化身而已。 
  最有趣的是辛克莱在三十年代西方经济大萧条时提出的“结束加利福尼亚的贫困”(以下简称“结束加州贫困”)计划。 
  一九三三年夏,辛克莱已是一个颇有名气的作家,出版过四十多本书。有一天晚上,他出席了朋友们为他在海滨一家饭店举行的酒会。席间他的朋友们提出,让他退出社会党,登记参加民主党,并争取提名下一年当民主党加利福尼亚州州长的候选人。社会党曾好几次在地方选举中用过辛克莱的名字和他的政治主张并获得成功。现在美国处于空前的经济危机中,加利福尼亚的失业率高达百分之二十八,群众要求实现某种新的经济政策的呼声很高。辛克莱的朋友们认为,辛克莱一定能当选为州长。 
  经过几天考虑之后,辛克莱决定试一试。他去登记参加了民主党,并认真准备参加竞选。但是他的竞选方式与众不同。他写了一本书,取名为《我,加利福尼亚州长如何结束贫困——关于未来的一个真实的故事》。书中描写了他如何竞选获胜,当上了加利福尼亚州长,在他的治理下,加利福尼亚如何出现了崭新的社会秩序。故事的主要情节是辛克莱“州长”提出了一个“结束加州的贫困”计划,根据这一计划,州政府征用了闲散土地和没有开工的工厂,为失业者提供就业的机会,并生产集体需要的粮食和工业品。美国第一次出现了为需要——而不是为利润——而生产的企业。在这些企业里,每个工人都领到一张供应证,凭证领取他所需的生活用品。当其它私营企业的工人们看到这些企业里工人们主人翁的地位和合作精神,纷纷离开资本家的工厂加入这些国营企业的队伍。于是资本主义制度逐步垮台,人民成了自己的主人。书的结尾,辛克莱“州长”在一次对全州的广播讲话中声称,他对加利福尼亚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发现全州只剩下一个穷人,一个隐居在山洞中的信徒。他认为他已经完成了作为州长的使命,宣布辞职回家从事写作。 
  这本书辛克莱也是自己花钱出版的。两星期内第一版一万册即抢售一空,到一九三四年底,共销售了二十五万册,成为到那时为止加利福尼亚发行量最大的畅销书。书中提出的“结束加州的贫困”计划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加利福尼亚各地成千上万的人根据书中的描写成立起许多新型的企业(可惜效果却远不如书中描写的那么理想,许多企业遇到了大量的困难,有的不久即宣告失败),一千多个地方成立了“结束加州的贫困”俱乐部。这些企业和俱乐部对失业的人们特别有吸引力。不久,还出现了一份名为《结束加州的贫困新闻》的小报,发行量高达一百万份。这一运动还波及到其它许多州。 
  但是民主党人并不欢迎这位突然闯进来的不速之客。这位长着尖鼻子,戴着厚厚的眼镜,常常发表“过激”言词的辛克莱不太合他们的胃口。他们另外提出了八名州长竞选人,决计不让辛克莱成为州长候选人。 
  初选的结果却大出他们所料,“结束加州的贫困”派赢得了压倒的胜利,辛克莱一个人得到的票数比另外八个竞选人得到的总票数还多。而且,辛克莱的竞选伙伴,“结束加州的贫困”派提名的民主党副州长竞选人雪利顿·唐内也取得了候选人资格。南加利福尼亚地区参加州议员竞选的二十六名“结束加州的贫困”派,有二十三人当选。 
  一开始,工商界对辛克莱参加竞选,对他的书并没有认真对待,他们认为“结束加州的贫困”计划一定会夭折。初选的结果使他们大为震惊,他们再也不能无视这个书生气的作家了。加利福尼亚商会的领导人和金融界的头头们认为,无论如何也不能让“结束加州的贫困”计划夺走他们的企业。他们全力支持加利福尼亚的共和党人设法击败辛克莱,为此进行了一次历史上空前的州长竞选运动,竞选费用开支高达一千万美元。 
  加利福尼亚的每个大企业都参加了反对“结束加州的贫困”运动的行列。以赫斯特报系为首的报界对辛克莱展开了恶毒的攻击和诽谤,有些措辞使一些反对辛克莱的人都感到“太过火了”。没有一家大报敢继续支持民主党候选人,所有的报纸都拒绝刊登辛克莱的讲话。有的报纸社论版的漫画把辛克莱描绘成一个魔鬼,说他主张共产共妻,破坏婚姻的圣洁;有的把他画成和希特勒、墨索里尼为伍的独裁者。《洛杉矶时报》第一版每天有一个“辛克莱论……”专栏,歪曲引用辛克莱作品中的片言只语,证明辛克莱“不通情理,不讲道德”,把辛克莱明明加以谴责的事物也说成是他赞成的。辛克莱一九一八年出版的揭露教会虚伪的《宗教的利益》(TheProfits of Religion)一书更被用来加以歪曲以煽动教徒对辛克莱的仇恨。 
  电影界在这场围攻辛克莱的闹剧中也不甘落后。加利福尼亚共和党主席路易斯·梅耶拍摄了一系列“新闻纪录片”。有的影片把辛克莱描绘成苏联的代理人。有一部影片描写一群歹徒从一列货车上跳下来,欢庆他们来到加利福尼亚,这时有个记者走上前去,问他们为什么那样高兴,他们回答说,“辛克莱答应把别人的财产拿来平分给我们。” 
  反对辛克莱的人们还在加利福尼亚各地树起了几千块宣传牌,上面写道: 
   
  如果我当选州长,全国一 
  半的失业者都可以免费搭车到 
  加利福尼亚来。 
  ——辛克莱 
   
  辛克莱的朋友曾问过一些家庭妇女,问她们是否相信辛克莱会真的这样做,她们回答说:“当然罗!要不他为什么树立这么多宣传牌,还签上自己的名字呢?”除了宣传牌以外,加利福尼亚各地还出现了无数的传单,对辛克莱竭尽了诬蔑之能事,这些都对选举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最后,当时的总统罗斯福对左派一向持有怀疑态度。尽管他曾对“结束加州的贫困”计划表示过兴趣,但很快就表示不支持,而采取所谓的“中立”,这也促成了辛克莱的落选。
  选举的结果,辛克莱只得了百分之三十七的选票,他的对手,共和党候选人默利亚姆以百分之四十四的选票获胜当选为州长。 
  对这次选举结果,辛克莱说:“我写书写得太多了,因此不知道如何成为一个政治家。” 
  这次竞选虽然失败了,但是辛克莱提出的“结束加州的贫困”的计划的影响却持续了很长的时间,在人们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后来民主党的政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九三八年,辛克莱的竞选伙伴雪利顿·唐内当选为参议员,另一位“结束加州的贫困”运动的积极分子,民主党的柯尔柏特·奥尔森当选为加利福尼亚州长。奥尔森也曾试行过一些“激进”的改革措施,但最终因州议会中保守力量的反对而失败。 

 

 
------分隔线----------------------------
回到顶部